89年,78岁曾志重回闽西,见到杨月花特地嘱咐:到北京去我家坐坐
1928年,曾志婚后随丈夫蔡协民前往井冈山,在那里她遇到了贺子珍。两人初次相见便颇为投契,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逐渐成为了彼此可以倾诉一切的好朋友。
值得一提的是,蔡协民不仅是曾志的丈夫,还曾是毛主席的门生。而说到毛主席,他的妻子则是贺子珍,这两段关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们之间的独特联系。
因此,两家之间建立了十分紧密的联系,彼此间的情谊深厚,关系自然十分融洽。在日常交往中,双方相互支持,和睦共处,体现了深厚的友谊和默契。
在和平时期,两家若能时常相聚,坐下来聊聊天,无疑会增进彼此的幸福。这样温馨的交流,定能让双方的关系更加亲密,营造出和谐美满的氛围。
然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所有事物都变得难以预料。生活的常态被彻底打破,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确定和瞬息万变。
贺子珍与曾志因革命事业的需求而分别,各自行进在不同的道路上。待到她们重逢之时,周遭的一切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情景不复再现。
曾志78岁时重返闽西,得知老友贺子珍及她与毛主席的女儿杨月花同样居住于此,便设法与之相见,并亲切地告诉她,若将来有机会到北京,务必前往家中相聚。
【曾志与毛主席、贺子珍的情谊】
1911年,湖南宜章迎来了曾志的诞生。15岁那年,她成功考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并在求学期间迅速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衡阳农协妇女部,我担任起了干事一职,这一安排是在我从讲习所顺利毕业后接收到的。我迅速融入角色,致力于推动妇女工作的发展。
1928年1月,她投身于湘南起义,随后被调任至工农革命军第七师党委任职。在共事期间,她与党代表蔡协民逐渐产生深厚情感,最终结为伴侣。
接着,曾志夫妇加入了起义队伍的行列,一同踏上了前往井冈山的征途。他们坚定地跟随着部队的脚步,向着新的根据地进发。
部队抵达湖南炎陵后,在一座位于县城的祠堂内暂停休整。士兵们有序进入,利用这座祠堂作为临时歇脚之处,以便恢复体力,继续前行。
此刻,曾志因怀有身孕而感到异常疲倦,她轻轻依偎在丈夫肩头,渐渐进入了梦乡。丈夫默默地支撑着她,让她能在这温馨的瞬间得以休憩。
有人猛地推开门,伴随着响亮的呼唤声,喊着丈夫的名字走了进来,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此人气度非凡,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他身材修长,站立时显得格外高挑,整体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举手投足间尽显从容与自信。
经由丈夫的引荐,我最终得知,眼前这位竟是声名显赫的毛泽东。这一认知让我倍感意外又充满敬意。
毛主席创建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那里学习时,曾志已对他充满仰慕。如今亲眼见到毛主席,她内心激动不已,所有的疲倦瞬间烟消云散。
此外,蔡协民曾在讲习所时期受教于毛主席。如今,这对师生再度相见,彼此都感到非常高兴,气氛异常融洽。
毛主席此次亲临山下,目的是专程迎接并支援这支起义队伍。他精心安排,确保行动顺利,以便有效接应,展现了对起义部队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曾志初次面见毛主席时,被其热情风趣、平易近人的性格深深打动。这份特质不仅让她心生仰慕,更在心中增添了对毛主席的几分崇敬,感受尤为深刻。
告别毛主席之后,队伍并未停歇,继续踏上前往井冈山的征途,稳步向前推进。
抵达井冈山后,曾志结识了贺子珍。那时,井冈山女红军寥寥无几,能毅然决然投身革命,历经战火洗礼抵达此地的女性,绝非等闲之辈,称她们为巾帼英雄毫不夸张。
贺子珍,那位手持双枪、英勇无畏地闯入白区,并最终成功参与暴动来到井冈山的奇女子,深深赢得了曾志的钦佩。曾志对她所展现出的勇气与决心,抱有极高的敬意。
贺子珍对曾志抱有深厚的好感,她欣赏曾志的智勇双全。这种好感源自于曾志所展现出的才能与勇气,使得贺子珍在相处中对她越发认可和尊重。
由于曾志在湖南特委担任过秘书,贺子珍则在湘赣边界特委从事秘书工作,两人在工作上存在共通之处,这使得她们有了更多交流的话题,彼此间的沟通也因此变得更加顺畅。
此外,由于她们的丈夫是师生关系,两人关系自然更为亲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逐渐成为了彼此倾诉心声、无话不谈的亲密闺蜜。
曾志因工作频繁接触毛主席,两人关系十分融洽。在她心中,毛主席宛如亲兄长,给予她深厚的情感寄托。
井冈山根据地初创之时,生活极为困苦,因国民党军队频繁发起围剿,致使战斗持续不断,从未停歇。
贺子珍与曾志同在红四军,然而,她们各自跟随部队行动,导致相聚的时间并不多,相处的机会也相对有限。
尽管如此,她们之间的姐妹情谊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尽管经历了一些波折,她们的关系依然稳固,彼此间的深厚感情没有丝毫减退,相处依旧融洽自然。
1928年11月,曾志迎来了儿子的诞生。得知消息后,贺子珍特地凑集了钱款,购买了老母鸡与红糖前往探望。面对这份关怀,身体尚处于虚弱状态的曾志,内心深感温暖与感动。
那晚,曾志被贺子珍留下相伴,两人共眠一被之下,姐妹情深。她们全无困意,满怀激动,聊着天南海北,话语滔滔不绝,情谊在夜色中更加深厚。
贺子珍得知,曾志考虑将孩子送给他人抚养,因为战事频繁,身边带着个尚需哺乳的婴儿,既不安全也不便行动。她理解这样的决定出于无奈,却也深感现实的艰难。
贺子珍初时对曾志的做法感到不解,但在曾志详细解释之后,她逐渐领悟了曾志的用意,心中的疑惑也随之消散。经过沟通,贺子珍对曾志的做法有了全新的认识。
孩子满月之后,曾志强忍泪水,将孩子托付给了当地一户善良农家照顾,随后她便毅然决然地重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
此时,面对蒋介石发起的第三次“会剿”,我军决定突围,计划将部队主力转移至赣南、闽西区域,意在开辟一块全新的根据地,以确保革命力量的持续发展。
红军离开井冈山后,依旧面临敌人的紧追不放。尽管已转移阵地,但敌军并未放弃追击,持续对红军展开围堵,形势依然严峻。
【曾志与毛主席的争执】
1929年2月,在瑞金与宁都交界的大柏地,朱德与毛主席率部与敌人进行了一场关乎生死的激战,最终成功击退敌军,使部队得以摆脱其紧追不舍的困境。
红四军在长岭寨取得大捷后,占据了经济较为发达的闽西重镇汀州。得益于此次胜利,红军筹集到大量资金,生活条件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
贺子珍在这段时间里与曾志形影不离,她们的生活习惯相近,常常一同用餐,夜晚也相伴而眠,彼此间关系十分亲密。
闽西迎来毛主席的指导工作是在红四军“七大”之后,与此同时,贺子珍与曾志夫妇也伴随毛主席的脚步,一同前往闽西并投身到当地的工作中。
两家人在那时同住一座小楼,因此成为了亲密的邻居。他们时常相聚,或是在家中共进晚餐,或是结伴外出散步,享受着邻里间的温馨与和谐。
1929年11月,鉴于工作需求,毛主席需返回部队。考虑到贺子珍当时怀有身孕,不宜随行,他便委托曾志来照料贺子珍,确保她的安全与安康。
曾志误以为毛主席要她放弃工作,专职照顾坐月子的贺子珍,随即与毛主席发生了争执,坚决拒绝。见状,毛主席也情绪激动起来,一再坚持要曾志前去照料贺子珍。
争执随之展开,曾志道:“我手头任务繁重,若要我搁置工作去照料她,那这些既定的职责该如何处理?”
听到曾志误解了自己的意思,毛主席的语气随即变得温和:“我并非让你离开岗位专门照顾她,只是说希望你能在日常中多给予她一些关怀。”
曾志闻言,立刻明白自己误会了毛主席的意图,不禁有些羞赧,声音随之柔和下来:“我和子珍情谊深厚,不用你说,我也会照顾好她的。方才,是我错解了你的意思。”
毛主席微笑着说:“既然你已明白,那就得多劳烦你了,多担待些。”
贺子珍在孕期得到了曾志的悉心照料,然而不幸的是,在孩子诞生之前,曾志因故与贺子珍分离,未能亲眼见证孩子的到来。
【老友再次相见 无限伤感】
1930年间,曾志跟随丈夫蔡协民调至福建厦门,蔡协民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军委秘书一职,而曾志也相应地被安排到省委进行工作。
离别之际,她紧紧握住贺子珍的手,满是不舍。尽管她们相伴的时光不足一年,但那份情谊却如同深海一般深厚,让人难以割舍。
多年以后,她们才再次相见,这次重逢,距离她们上次分别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时间的流逝让这次相聚显得尤为珍贵,但情感依旧如初,自然流畅地续上了往日的缘分。
1939年末,曾志历经辗转,自闽东苏区安全撤离,并最终抵达延安。她在撤离后,经历了多番波折才顺利到达那里,继续投身革命事业。
在杨家岭,曾志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这次会面在平和而庄重的氛围中进行,双方交谈自然流畅,充分展现了领袖与同志间的深厚情谊与密切联系。
两个家庭重逢时,变化巨大。曾志的生活已大不相同,而贺子珍也因一时之气,离开了毛主席前往苏联。时光流转,一切都不再是从前模样。
1934年5月,蔡协民在漳州英勇牺牲。数年后,出于地下工作的需要,曾志与陶铸假扮为夫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假扮的关系逐渐转为真实,两人最终携手共建了家庭。
贺子珍的近况让曾志牵肠挂肚,她数次欲开口探询,可每当话语临近唇边,最终还是默默地收了回去,没有问出口。
毛主席察觉了她的想法,便主动提及贺子珍,言语中流露出伤感之情。他说,与贺子珍共度十年,感情自是深厚,只是不解为何她会如此坚决地选择离去。
曾志聆听着毛主席难得的心里话,不禁泪湿眼眶。她深知这是主席对她的深厚信任,然而,面对这份信任,她又该如何言表?心中满是感动与无以言表的情感。
1947年,曾志得知贺子珍回国的消息来源于其丈夫陶铸,她内心急切,随即动身前往探望贺子珍。
这对好姐妹,多年后再度重逢,心中满是激动,泪水不禁在眼眶打转。尽管相聚时光短暂,仅有十几分钟,但那份深厚的情谊,在这片刻间已足以温暖彼此的心房。
1959年庐山会议时,曾志设法安排了毛主席与贺子珍重逢。然而,这次久别重逢并未如曾志所愿那般美好,贺子珍的精神状况让毛主席深感失望,自那初次会面后,他们已多年未见。
【见到杨月花】
1989年冬日,为纪念古田会议六十载,78岁的曾志前往闽西。她重访了古田会议旧址及苏家坡,昔日情景逐一涌现,令她心中涌上无限感慨,倍觉伤感。
在交谈中,她从地方党史研究室的一位工作人员那里得知,毛主席与贺子珍的长女已被寻回,现今名为杨月花,居住在龙岩。这一消息让她颇感意外与欣慰。
得知这一消息后,曾志心中涌起激动与兴奋之情,她迫切希望能与杨月花见面,对这次相会充满了期待。
杨月花在曾志即将离开闽西的前一天与她见了面。这次会面安排得恰到好处,确保了两人在行程紧凑的情况下仍能有机会道别,交流虽简短却充满温情。
杨月花一见曾志进门,情感涌动,轻声呼唤了声“曾阿姨”,随即泪水不由自主地滑落脸颊,流淌不止。
当杨月花出现在眼前,曾志内心充满惊喜,仿佛重逢了昔日挚友贺子珍,这一幕让她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思绪也随之飘回了往昔。
杨月花先谈及了当下的生活状况,随后回顾了往昔的经历,并提及在那段岁月里,党组织给予她的深切关怀与帮助。
得知杨月花早已成为老党员的消息,曾志内心充满了喜悦。对于杨月花能够早早入党,她感到十分欣慰,这份认可与肯定,让她的心情格外愉快。
杨月花被曾志拉着手,轻声询问她是否去过北京。杨月花微笑着回答,表示之前已经去过北京一趟了。
杨月花被曾志轻拍着手背,听她温柔说道:“那以后,若有机会再来北京,别忘了去我家坐坐,聊聊天。”
告别之际,杨月花遗憾地表示,此次相聚太过匆忙,未能备好龙岩土特产赠予曾志,她诚挚邀请曾志日后若有机会,定要再次光临龙岩。
曾志摇头叹息,脸上满是感慨,他说自己如今年岁已高,恐怕再也没有机会重来了,言语间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与遗憾。
谈及往事,贺子珍与曾志共事的记忆悄然涌上心头,那些在这里一同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曾志的脑海中逐一重现,仿佛就在眼前。
曾志于1998年因病离世,至今已逾二十载。回顾其一生,实在令人钦佩。她毅然舍弃富足安逸的家庭生活,决心投身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面对的是无尽的艰难与困苦。
她外表给人以柔弱温婉的印象,然而,内心因坚守着一份信仰,能够展现出惊人的坚强。这份信念让她在关键时刻,迸发出不屈的力量,显得尤为坚毅。
此外,她和贺子珍之间深厚的姐妹情谊及并肩作战的革命情分,既让人羡慕又让人钦佩。作为革命的杰出贡献者,她们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这些功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