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角色的皮,摆的是现实的摊——二次元摆摊再就业现象观察
最近刷到一张图,眼前一亮——一个街边的小摊,上面挂着“祥子の薯条”的招牌,熟悉的日式片假名搭配《Girls Band Cry》角色的表情包,再配上一句直球喊话:“我要吃地瓜!”摊位底部还贴着:“只要你愿意吃薯条,我什么都愿意做的”。
一看就知道,这不是普通的地瓜薯条摊,而是一个“真·二次元摆摊”。无论是视觉风格、标语语感,还是角色图像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明确的信息:这是一位“在现实中穿着角色皮”的二次元创作者,选择了摆摊作为自己的新路径。
而这,绝不是个例。
01、二次元摆摊你还记得那个传说中的“蕾姆摆摊炒酸奶”吗?最早是张被疯传的梗图,很多人以为只是段子。如今现实里确实有很多二次元走上街头摆摊——从“玩笑”到“副业”,这条路似乎真被走通了。
如果你是B站老用户,应该对“狗头萝莉”这个ID不会陌生。这个曾因各种风波频上热搜的女主播,在人气暴跌后没有彻底退网,而是另辟蹊径——她开始摆摊卖煎饼,给自己的煎饼摊起了个二次元风味的名字,还时不时在小摊前cos一下各种角色。
很多人一开始认为这就是个炒作噱头,甚至有人在她摊前偷拍她“狼狈”的模样。但她没退缩,反而坚持了下来,还因此吸引了一批愿意理解她“转型努力”的粉丝。
虽然狗头萝莉的经历备受争议,但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二次元摆摊
B站UP主“神秘的节子”就成功在这个赛道突围。
她自称是因为天生脸部不对称和地包天的问题,她从小遭受外貌焦虑的打击,也因此自卑封闭。她选择了通过摆摊卖关东煮、鲷鱼烧等方式,为自己筹措高达20万元人民币的整形手术费用。
她不躲闪自己的经历,反而用二次元视觉风格把摊位装扮成“深夜食堂”式的小天地,再配上自述视频,成功吸引了25万粉丝,如今成为了二次元小网红,经常作为嘉宾出席各种漫展活动,看来是距离她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本质上,这是一个“反差”与“认同”双重生效的场域。
一方面,街头夜市给人的印象通常是烟火气、接地气、汗水和油烟,但突然出现一个画风“拐弯”的摊位,视觉上就很容易吸引人。尤其是熟悉日漫、动画风格的年轻人,一眼就能get到那个“中二又认真”的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对于二次元文化本身来说,这是一次反向的“现实化”尝试。很多人对“宅”这个词还有误解,以为他们只能待在房间里搞ACG,现实中不太接触人。但当这些“角色”真实地出现在街头,亲手炸薯条、翻煎饼、插串烧,他们变得立体、真实,也让人对“爱好变成谋生”的勇气心生尊敬。
很多时候,买的不只是东西,是一种共鸣:原来喜欢动漫的人,也可以在现实里活得很真诚、很努力。
当然,也不能否认有些人会质疑这种做法是不是“包装感太重”“像营销”“为了博流量”。尤其是网络上关于“二次元转型摆摊”的视频越来越多,有些做得过于精致,反而容易被认为是“剧本行为”。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她们真的站在了现实的街头,顶着可能的嘲笑,也在努力地活。
和在屏幕后直播、画画、剪视频不同,摆摊是一种直接的、生存性的选择。你要准备材料、应对顾客、解决卫生、扛得住下雨和冷清……这些都不是能靠滤镜解决的事。
某种意义上,“穿着角色的皮,摆的是现实的摊”,也许正是这些人最真实的写照。他们不再只是虚拟世界的角色代言人,而是用行动证明:我不仅热爱这份文化,我还愿意靠它活下去。
当我们在街头看到一个贴着动漫角色的小摊时,也许有人一笑而过,有人驻足围观,有人拍照发朋友圈。但如果你愿意走近一点,会发现摊后的人也许就是和你一样追过番、熬过夜、被现实敲打过的那个“老二次元”。
不是每一份热爱都能变成饭碗,但有时候,饭碗里装的也可以是热爱。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摆摊这条路,会成为更多二次元创作者实现自我表达、谋生、甚至翻盘的新通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