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2000亿的河北80后,却因抠门,被员工逼着退位,为啥?

赵从心不 1周前 (04-11) 阅读数 1 #娱乐

[赞]身价2000亿的创业者,却被员工集体辞职逼到崩溃,甚至被最信任的伙伴联合“逼宫”,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像一场商业闹剧。

然而,这恰恰是理想汽车创始人、汽车之家缔造者的真实人生剧本。

这个河北80后,靠着对计算机的痴迷和对产品的极致追求,三次创业两次上市,却在管理上摔得头破血流。

抠门、自闭、不近人情,这些标签曾让他众叛亲离,但也成就了他从“孤狼”到行业标杆的蜕变。

他的创业经历里没有天才的运气,只有一次次跌倒又爬起的倔强。

独狼的起点

1981年,李想出生在河北石家庄一个普通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从小跟着奶奶生活的他,逐渐养成封闭的性格。

初中一堂电脑课点燃了他对计算机的狂热,但家里买不起电脑的他,只能靠啃杂志“纸上谈兵”。

为了买一本《电脑报》,他翻遍小镇报刊亭,为省下公交车钱,他每天步行几公里去书店蹭书。

在李想17岁那年,他靠着给IT杂志投稿,拿到了每千字300元的稿费,在90年代,这笔收入能抵上高级白领一个月的工资了。

当同龄人还在为高考焦虑时,李想用稿费建起个人网站“显卡之家”,而且一个月能挣2万,甚至比父母半年工资还高。

后来李想干脆退学创业,他对父母说:“上大学不也是为了赚钱?我已经赚到了。”

但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李想退学后第一次就品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第一次溃败

18岁退学的李想,就带着高中学历勇敢闯荡中关村,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他和合伙人樊铮连员工工资都发不起。

当22岁的邵震主动找上门时,李想尴尬坦白:“我只能给2000块。”邵震却甩出一句:“钱从我自己拉的业务里扣。”

这句话救了泡泡网,邵震拉来的第一单生意,让公司搬进北京高档写字楼,但李想的管理短板很快暴露。

他整日埋头写代码,和员工沟通全靠QQ,给程序员买5毛钱的包子当加班餐,自己却觉得“已经很慷慨”。

2003年,公司爆发离职潮,上百人的团队只剩个位数,面对堆积如山的辞职信,李想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创业不是光靠产品就能赢。”

只能说,当时的李想还太年轻了,而且他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被兄弟“捅刀”的700亿CEO

靠着邵震力挽狂澜,泡泡网算是熬过了危机,2005年,李想转型创办汽车之家,仅用8年做到700亿市值。

事实证明,李想还是有一定的经商头脑的,但奈何他又遇到了更大的滑铁卢。

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最信任的邵震联合小股东,在董事会上逼他辞职。

多年后李想仍难释怀,他说:“当时就像被人从背后捅了一刀。”

原来,李想始终学不会“人情世故”,他把公司股份分给早期团队,却从不过问员工需求,他为省成本让团队挤在毛坯房办公,连桶装水都限量供应。

最终,投资人澳洲电讯趁机控股,李想彻底失去话语权。

这场背叛让李想一夜长大,他后悔的说道:“如果我能早点学会倾听,或许不会走到这一步。”

曾经连开会都要玩手机的自闭少年,开始强迫自己与每个人的对视交流,开始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心声,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第三次创业

2015年,李想第三次创业成立理想汽车,这次他依旧“抠”得令人发指,员工出差必须买最低折扣经济舱,两人拼住快捷酒店。

发布会预算压到200万,不及对手零头,但极致的省钱换来极致的产品投入,理想ONE的增程式技术研发烧掉15亿,而同期蔚来亏损超30亿。

2020年理想汽车上市时,投资人黄明明感慨:“他抠下的每一分钱,都变成了用户手里的方向盘。”

这种近乎偏执的节俭,源于少年时攒钱买杂志的执念:“钱要花在能改变命运的地方。”

如今,理想汽车估值超2000亿,但李想的挑战远未结束,投资人质疑增程式技术是“脱裤子放屁”,同行嘲笑他“不懂行业规则”。

而李想直接回怼:“一群不懂用户的人瞎扯淡!”

王兴力挺他:“李想和马斯克是唯二真懂产品的。”而他的目标更加疯狂,2025年抢占20%市场份额,2030年要做全球第一。

这个曾被员工逼退位的“抠门老板”,依然相信极致的产品能打破所有偏见。

就像他最爱《指环王》的桥段,甘道夫跌落深渊后以白袍重生。

李想的商业世界里没有爽文男主的光环,只有一次次把废墟重建的孤勇。

当别人忙着讲故事融资时,他仍在问:“用户到底需要什么?”答案或许就藏在他办公桌上,那台不用手机壳的旧手机,和永远工整摆放的键盘。

李想的理想能不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变成现实呢,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参考资料:

映在中国蓝天碧水间,《李想》

新闻会客厅,《李想:我心本狂》

左林右狸,《两个李想和他的一个理想》

何家盐,《80后高中生李想,创业20年,估值200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赵从心不

赵从心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