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参与“一带一路”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一点思考

南亚拾野 1周前 (04-03) 阅读数 6 #推荐

尼泊尔,地处中国和印度两国之间的狭长地带,是南亚通往东亚、中亚的交汇点,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作为一个被中印完全包围的内陆国家,其战略自主能力极其低下,在地缘政治、军事、贸易等要害领域都要仰人鼻息,受限于南北两个大国。

“如果你有一个强大的邻居,那么你要随时提防他欺负你,但如果你有两个强大的邻居,那么你就可以变得游刃有余”,同时适用这句话的亚洲内陆国家有两个,一个是蒙古,另一个就是尼泊尔。与蒙古推行“第三邻国”(Third Neighbor Policy)核心外交战略,试图通过发展与中俄以外国家的多维度合作,打破地理上的“陆锁”局限不同的是,尼泊尔无论在君主统治时期还是在党派执政时期,都能对自身在地缘政治上的短板具有极为清晰的认识,并坚定奉行平衡原则,在迎合大国利益诉求的同时,尽最大可能维护本国利益。

因此,在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面对“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尼泊尔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受制于外部压力并未能立即表态加入,时至2014年,尼泊尔前总理苏希尔·柯伊拉腊访华,正式提出希望参与“一带一路”合作。2015年尼泊尔发生7.8级大地震,中国第一时间向尼泊尔提供1.3亿美元(约占国际援助总额的10%)紧急援助,并派遣救援队,在灾后重建中,中国援建加德满都杜巴广场、阿尼哥公路修复等项目,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2017年5月,时任总理普拉昌达访华,正式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尼泊尔成为第5个加入倡议的南亚国家,双方明确将在协作框架下,围绕跨境铁路、公路、能源、贸易便利化等领域开展重点合作。

在后续具体合作中,双方初步以跨境互联互通项目为落脚点,2018年1月正式开通中尼跨境光缆,尼泊尔首次通过陆路直连中国互联网,带宽成本下降30%;同年,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承建博克拉国际机场动工(已建成投产);2019年,中尼铁路(日喀则-吉隆-加德满都)启动可行性研究;2019年,上塔马克西水电站(456兆瓦)正式开工。

似乎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尼泊尔似乎也赶上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尼泊尔面临的国内、国际压力导致项目推进频频受阻,原本光明的未来在某些时刻又变得晦朔不明,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性

(一)印度的全方位牵制

历史干预:印度曾通过2015年非正式禁运(封锁尼印边境口岸),迫使尼泊尔修改宪法以安抚马德西人(与印度文化联系密切的族群)。

经济杠杆:印度占尼泊尔贸易总额的65%,控制其石油和药品供应。印度通过《尼印和平友好条约》赋予尼泊尔过境权,但可随时限制中尼货物经印度港口转运。

安全疑虑:印度担忧中尼军事合作(如中国援建尼军医院、提供防务装备),认为其威胁南亚战略平衡。

(二)尼泊尔的“平衡外交”困境

尼泊尔宪法规定“不结盟政策”,但实际外交在“亲华”、“亲印”和亲美之间不断摇摆。例如:

MCC:2022年尼泊尔在美国压力下批准“千年挑战计划”(MCC),大量不明所以的民众在巨量优艾斯刀乐的诱惑面前难以保持清醒,引发民间对中国的抗议,导致大量项目推进受阻。

二、自然条件与基建成本的制约

(一)地理障碍尼泊尔80%国土为山地,平均海拔3260米,地质灾害频发(如2015年大地震导致中尼公路中断数月)。中尼铁路需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最大坡度需控制在1.5%以内,隧道工程占比超90%(参考青藏铁路技术难度)。

(二)电力输送瓶颈尼泊尔国家电网仅覆盖60%人口,且输电损耗高达18%(全球平均约6%)。水电出口依赖印度电网接入,但印方对购电价格和容量设限(目前仅允许尼泊尔出口约600兆瓦)。

三、政治动荡与治理短板

(一)政府频繁更迭自2008年废除君主制以来,尼泊尔已更换超25届政府,平均任期不足8个月。例如:

2023年联合政府危机:普拉昌达总理领导的联盟因党派分歧多次重组,导致中尼铁路融资协议迟迟未签署。

(二)地方治理低效

征地难题:尼泊尔土地私有制下,基建项目需与数千名地主逐一谈判。例如,加德满都环城公路项目因征地拖延10年。

腐败问题:尼泊尔在透明国际2023年清廉指数中排名108位(总分34/100),项目审批中寻租现象普遍。

四、债务与收益的失衡风险

(一)债务危机

截至2023年,尼泊尔外债总额约80亿美元(占GDP的30%),其中对华债务约5亿美元。若中尼铁路等项目采用贷款模式,尼泊尔债务可能突破国际警戒线(IMF建议外债不超过GDP的40%)。

对比案例: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的债务危机(外债/GDP达119%),尼泊尔需避免重蹈覆辙。

(二)项目收益不确定性例如,博克拉国际机场因印度阻挠导致国际航线不足(目前仅开通中东、中国和东南亚直航航班),2023年客流量仅为设计容量的40%,短期难以偿还贷款。

五、社会与环境的冲突

环保抗议西塞提水电站因可能影响鱼类洄游和下游灌溉,遭当地环保组织(如Rivers Without Boundaries)强烈反对,项目环评被法院叫停。

社区抵制中国企业承建的塔托帕尼边检站扩建因征地补偿纠纷,引发当地居民封锁工地,要求提高补偿标准至市场价3倍。

舆论疑虑部分尼泊尔媒体炒作“中国劳工挤占本地就业”,尽管中方项目本地用工率超70%(如博克拉机场项目雇佣1500名尼泊尔工人)。

在“一带一路”项目未来发展方向上来看,尼泊尔参与“一带一路”的核心矛盾在于:地理与经济潜力巨大,但受制于地缘博弈、治理能力与自然条件。中国需以长期视角,平衡战略利益与尼泊尔可持续发展需求,在着力推动“大而强”的标志性工程建设的同时,也要推进“小而美”的民生工程来积累尼泊尔民众的“对华善意”,从短期聚焦民生项目,积累民间信任——中期平衡各方参与,缓解外部阻力——长期助力尼泊尔完善治理体系,增强项目自主运营能力这三个层面逐步推进更多项目落地。

若中尼能应对好上述挑战,尼泊尔或将成为“一带一路”在南亚的“高海拔样板”,为内陆发展中国家提供联通与发展的新范式。

请点个关注再走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南亚拾野

南亚拾野

南亚知识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