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人的油香偏爱:胡麻油与黄芥油
在兴县,无论是家常的炒菜、凉拌,还是制作特色美食,胡麻油和黄芥油都是兴县人首选的食用油。当你走进兴县的大街小巷,随意走进一家餐馆,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胡麻油和黄芥油的香味。这种独特的风味,不仅是兴县美食的灵魂所在,更是兴县人难以割舍的味觉记忆。
兴县,这座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的县城,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这里地势整体西低东高,境内群山逶迤,丘陵棋布,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少雪,夏季短暂炎热多雨,春旱风大升温较快,秋季凉爽天气晴朗。
这样的自然环境,为胡麻和黄芥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胡麻生性喜寒耐寒,适合生长在西部、北部高寒干旱地区,而兴县的气候和土壤,恰好满足了胡麻的生长需求。黄芥同样具有耐寒、耐高温、耐旱、耐贫瘠的特点,适合在山区及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种植,兴县的地理环境,使得黄芥在这里能够茁壮成长。
正因如此,胡麻和黄芥在兴县的土地上广泛种植,成为了当地的主要油料作物。丰富的原料资源,为兴县人提供了充足的胡麻油和黄芥油,也让它们成为了兴县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兴县,胡麻油和黄芥油的制作工艺传承已久,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这种传统的榨油工艺,堪称一门艺术,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兴县人对这两种油的热爱与执着。
传统的榨油工艺,首先要对胡麻和黄芥籽进行严格筛选,去除杂质,确保原料的纯净。接着是烘炒,这一步至关重要,火候的掌握直接影响着油的风味。经验丰富的榨油师傅们,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胡麻和黄芥籽炒至恰到好处的程度。
随后,经过烘炒的原料会被石碾碾压成粉末状。石碾的转动,不仅碾碎了原料,更将它们的香味充分释放出来。那缓慢而有节奏的碾压声,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歌谣,诉说着兴县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
碾压后的粉末再经过高温蒸煮,使其更加软糯,便于后续的压榨。师傅们将蒸煮好的原料包成一个个油坨,放入大梁压榨机中进行压榨。随着大梁的缓缓落下,金黄色的油液从油坨中缓缓流出,散发出浓郁的香味。这种传统的大梁压榨方式,虽然耗时费力,但却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油的营养成分和原始风味。
在兴县,胡麻油和黄芥油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们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兴县人的一日三餐和日常生活中。
清晨,兴县人会用胡麻油或黄芥油煎上几个金黄的鸡蛋,再配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豆浆和刚出炉的馒头,开启美好的一天。那煎鸡蛋时散发出来的诱人香气,混合着油的醇厚香味,让人食欲大增。
中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餐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无论是炒菜、炖菜还是凉拌菜,都少不了胡麻油和黄芥油的点缀。用胡麻油炒出的土豆丝,香脆可口,色泽金黄;用黄芥油炖制的羊肉,肉质鲜嫩,汤汁浓郁,香气四溢。这些菜肴不仅满足了兴县人的味蕾,更是他们对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美好寄托。
到了晚上,兴县人喜欢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面条。在面条出锅前,滴上几滴胡麻油或黄芥油,再撒上一些葱花和香菜,瞬间就能让一碗普通的面条变得香气扑鼻。这种简单而又美味的吃法,既填饱了肚子,又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除了日常的三餐,胡麻油和黄芥油还在兴县的各种特色美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兴县的压头肉,这是一道用猪皮熬制而成的美食,吃起来 Q 弹有嚼劲。吃的时候,蘸上用蒜沫、胡麻油和醋调制而成的料汁,一口下去,别提有多美味了。还有兴县的金丝烙饼,在制作过程中,将面饼擀薄,均匀涂抹一层胡麻油,再撒上葱花,经过切条分层、团成饼状后烙制,出锅后的烙饼表面金黄酥脆,内部松软香甜,酥香不腻 。
胡麻油和黄芥油,对于兴县人来说,早已不只是单纯的食用油,它们更像是兴县饮食文化的灵魂,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它们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以及背后蕴含的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让兴县人对它们情有独钟。
无论是在日常的三餐中,还是在各种特色美食里,胡麻油和黄芥油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见证了兴县人的生活变迁,承载着兴县人的情感记忆,成为了兴县人心中无法替代的家乡味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