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市市委书记

翠曼与趣事 3天前 阅读数 7176 #社会

党晓龙,男,汉族,1968年9月生,陕西富平人,1995年5月入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 现任河北省保定市委书记,保定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保定这座始建于战国时期的城池,在两千年的时光长河里,始终扮演着守护华夏文明的特殊角色。从燕赵烽烟到京畿藩屏,从直隶首府到现代新城,保定用青砖黛瓦镌刻着中国北方的历史密码。

一、军事重镇的千年蝶变

公元前295年,中山国武公在滹沱河北岸建立都城,这是保定城最早的雏形。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满城汉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与金缕玉衣,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早期文明高度。北宋时期,保州城成为宋辽对峙的前沿要塞,杨延昭在此构筑地下战道体系,开创了"地下长城"的军事奇观。

明朝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将北平行都司迁至保定,这座城市的军事地位空前提升。清代雍正年间设立的直隶总督署,将保定推向军政中枢的巅峰。这座占地3万平方米的清代衙署建筑群,现存厅堂105间,其大堂悬挂的"政肃风清"匾额,至今折射着昔日直隶总督统辖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政的威仪。

近代风云际会中,保定成为军事革新的试验场。1903年创建的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走出了吴佩孚、蒋介石等军事人物。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保定郊外的冉庄地道战遗址,成为平原游击战的典范之作。长达16公里的地下网络,包含指挥部、休息室、陷阱等完整设施,堪称军事工程史上的奇迹。

二、文教渊薮的文化积淀

元代刘因创立的静修书院,开启了保定书院文化的先河。1726年创建的莲池书院,在清代省级书院中独树一帜,其园林营造融合南北风格,藏书楼曾藏典籍3万余卷。张裕钊、吴汝纶等桐城派大家在此讲学,培养出傅增湘等文化巨擘,使保定成为北方学术重镇。

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编撰的《保定府志》,详尽记载了地方风物与人文掌故。清末设立的直隶图书馆,藏书量曾达20万册,开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之先河。这些文化工程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传承体系,使保定在军事重镇的表象下,始终涌动着文化创造的暗流。

保定方言中保留着大量古汉语词汇,"夜个"(昨天)、"晌乎"(中午)等用语,堪称语言活化石。国家级非遗项目保定老调,其唱腔融合了昆曲、高腔的精华,《潘杨讼》《忠烈千秋》等剧目,至今仍在乡间戏台上传唱着忠义精神。

三、山水形胜的地理密码

保定地处太行山隆起带与华北凹陷带的过渡区,这种特殊地质构造造就了丰富的地貌景观。西北部太行山脉的海拔高程差达1800米,涞源白石山的峰林地貌形成于1.4亿年前的中生代燕山运动,其大理岩构造在国内外地质界堪称奇观。

白洋淀143个淀泊如明珠散落,3700条沟壕构成独特的水网体系。这片华北最大淡水湿地,不仅孕育了荷叶茶、松花蛋等特色物产,更以"荷花淀派"文学滋养了孙犁等作家。徐水区的釜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与红山文化器物存在明显关联,暗示着史前文明交流的隐秘通道。

当代保定在守护历史文脉的同时,正在书写新的发展篇章。高新技术开发区聚集了长城汽车等龙头企业,形成"中国电谷"新能源产业集群。这座千年古城,如同永济桥上的石狮子,既凝视着过往的烟云,又眺望着未来的曙光。

当暮色笼罩直隶总督署的飞檐时,古城墙的轮廓在现代化楼宇间若隐若现。从满城汉墓的青铜雁灯到雄安新区的智慧城市,保定始终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寻找自己的坐标。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或许正在于它既能守住文明的根系,又敢于在时代浪潮中破茧新生。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翠曼与趣事

翠曼与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