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施压”普京:饶他们一命,俄7.8万精锐剑指苏梅

俞快看世界 2周前 (03-20) 阅读数 56 #推荐

乌军在库尔斯克地区失守苏贾后,俄乌战局正呈现一边倒的碾压态势。3月16日,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终于承认从苏贾撤军,这个被乌方视为“后勤生命线”的战略要地失守,意味着俄军已彻底切断乌军在库尔斯克的后勤补给通道。俄方公布的视频显示,俄军士兵在苏贾市中心升起国旗,而乌军士兵遗弃的豹2坦克、海马斯火箭炮等重型装备散落一地,画面印证了乌军“丢盔弃甲”的溃败。

这场战役的转折点发生在3月8日,俄军通过废弃天然气管道发动代号“湍流”的特种突袭,800余名精锐部队从地下管道突袭苏贾工业区,打了乌军一个措手不及。乌军防线在48小时内崩溃,控制区从1300平方公里骤缩至280平方公里,士兵连续72小时断粮,燃油耗尽被迫遗弃装备。俄军随后以“窒息战术”封锁所有道路,乌军只能化整为零向边境逃窜,俄军“勇士”第22摩托化步兵团更是在苏贾以西围住一支100多人的乌军小队。

战局恶化远超外界想象。俄军不仅控制了库尔斯克州29个定居点,还通过“柳叶刀”无人机群实施精准打击,日均摧毁乌军100件重型装备。更致命的是,俄军已开始抽调库尔斯克地区的7.8万兵力,其中包含伞兵和海军陆战队精锐,准备南下进攻苏梅州。若俄军形成6万兵力规模的进攻集群,乌军仅存的第聂伯河防线恐将面临“灭顶之灾”。

战场之外,国际博弈同样激烈。特朗普在3月14日突然高调介入,声称“有数千乌军被俄军包围”,并施压普京“饶他们一命”。这番表态被解读为美俄已就停火达成某种默契——俄方以战场优势换取美方放松制裁,而美方则借机推动停火协议,重塑欧洲安全架构。不过普京的回应耐人寻味,他提出停火必须以“乌克兰永久中立”和“去军事化”为前提,同时要求监督机制覆盖2000公里接触线,防止乌军借停火重整旗鼓。

北约内部也陷入分裂。33国秘密会议虽高喊支持乌克兰,但德国大众重启坦克生产线、欧盟将军援转为“战后重建基金”等动作,暴露出欧洲对持续军援的抵触。更讽刺的是,北约秘书长吕特竟称“冲突结束后将逐步恢复与俄正常关系”,这无疑是对乌方“西方永不放弃”承诺的沉重打击。

泽连斯基政府正面临空前危机。乌军总参谋部虽坚称“未陷入包围”,但社交媒体曝光的撤退画面、被俘北约军官传闻(俄方称包围30名北约军官),以及特朗普“乌军处境糟糕”的警告,已让基辅的公信力濒临崩塌。更严峻的是,国内67%民众支持停火,而欧盟35亿欧元援助附带“去军事化”条款,让乌方陷入“打又打不赢,谈又谈不赢”的死循环。

从战场态势看,俄军已占据绝对主动。控制苏贾后,俄空天军作战半径覆盖乌克兰东北部工业区,融雪期后若发起新一轮攻势,哈尔科夫或成下一个目标。而乌军正仓促构筑第聂伯河防线,西方承诺的F-16战机最快夏季到位,但前线士兵对“空中优势能否逆转战局”普遍存疑。这场持续三年的冲突,正从“局部战争”演变为“大国博弈试验场”——俄方用战场胜利换取谈判筹码,美方以停火协议巩固欧洲影响力,而乌克兰,不过是双方棋盘上的一枚“血色棋子”。

当苏贾的硝烟散去,世人或许会看到更复杂的图景:俄美技术团队正加紧制定停火监督机制,北溪2号管道重启谈判悄然启动,而中俄伊联合声明释放出新的安全信号。历史反复证明,战争胜负从来不是单纯军事对抗的结果,而是经济、科技与意志的综合较量。库尔斯克的战火,或许正是21世纪地缘政治博弈的残酷预演。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俞快看世界

俞快看世界

文化传播者,好物分享者,自主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