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幸也寻阳,悲也寻阳——诗人鲍照的九江情缘

冯晓晖 3天前 阅读数 0 #旅游

作者:老石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鲍照,字明远,东海人,今属山东郯城(此说采自余冠英,《辞海》作“今山东苍山南人”。郯城正处苍山之南,余说更为具体,窃以为余冠英所考更为具体,故从之)。生于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卒于宋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其主要生活经历均在南朝宋时,系南朝的文学家。

因曾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故又称鲍参军,著有《鲍参军集》传世。齐梁时沈约修撰的《宋史》和唐代李延寿修撰的《南史》,都有关于鲍照的记载,但又都未为他单独立传,只是附在别传之后。

狩野常信绘鲍照像 图源:维基百科

鲍照的一生与九江有着极深的渊源,九江是鲍照初次出仕的地点,是他步入仕途的第一站。九江又是鲍照殒命的地点,是他人生的终点站。

最初提携鲍照为官的人是刘义庆。刘义庆是南朝刘宋的皇室成员,被封为临川王;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著有《世说新语》传世。在宋文帝元嘉十六至十七年(439~440年),宋文帝刘义隆命刘义庆为江州刺史,出镇江州,治所在寻阳,即今九江市七里湖一带。

出镇江州的刘义庆,当时已是很负盛名的大文学家。鲍照曾经因为出自对于一个大文豪的景仰,拜谒过刘义庆,但没有引起刘对他的注意和重视。他便思忖:简单的拜谒不如用作品去叩门。于是苦心孤詣,写诗述志,打算以此进呈临川王。

对于他的举动,有人奉劝他,“你地位卑贱,不可如此轻浮的去轻慢郡王。”鲍照听后愤然答道:“千万年来,具有真才而被埋没无闻的饱学之士岂在少数!大丈夫岂可自隐才智,使兰花和野艾相纠一处,莨莠不分,碌碌无为而终此一生!”于是带着诗作,来到江州,奏呈临川王。刘义庆读诗后,大为惊叹,深赞鲍的才华,旋即便授他为国侍郎。鲍照就这样踏上了仕途。

元嘉十七年(440年)十一月,刘义庆被授于南兖刺史,由江州移镇南兖州(治所在广陵,即今扬州),鲍照随行同往。南兖州为东晋元帝时侨置,辖境相当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六朝时此地被认为是拱卫京畿的重地。

此后的一段时期里,鲍照的官一直都做得比较平稳,并被宋文帝授为中书舍人。宋文帝刘义隆喜欢附庸风雅,也爱写一点文章,曾扬言他的文章世人莫及。鲍照听到这话,很乖巧,凡是皇帝派给他写作的任务,便故意写得较差,有时连辞章都故意弄得有欠通顺,让皇帝纠谬,他便乘机说道:“臣下实在不及皇上!”这话让宋文帝感到很受听。后来鲍照被授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拿现在的话来说,也就相当于文秘之类。然而这次的工作调动,是他人生悲剧的开始。

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临海王刘子顼被授为荆州刺史,出镇江陵(今湖北沙市),鲍照隨之同赴荆州。这期间,朝中出现了一些不稳,特别是当孝武帝刘骏于大明八年(464年)五月驾崩之后,政局更为动荡。465年这一年,前废帝刘子业与顾命大臣及各郡王之间矛盾尖锐,京师杀戮不断,最后刘子业自己也被杀。刘宋朝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换了三个皇帝(孝武帝、前废帝、明帝),在465年这一年里便换了三个年号(永光、景和、泰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现象。

刘宋帝王谱系图 图源:维基百科

政局的动荡让一些怀有野心的人异常激动,都想趁势而起。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正月,时为江州刺史的晋安王刘子勋在寻阳(今九江)称帝,改元义嘉,举兵抗宋,正式与朝廷分庭抗礼。荆州刺史临海王刘子顼立即举兵响应,拥立刘子勋(子顼系子勋的亲弟弟),并派鲍照立即赶往新蔡(今湖北黄梅)策应寻阳。这时的鲍照不知是错误的估计了形势还是人在子顼的麾下身不由己,听从了子顼的调度。

宋明帝刘彧当然不能听任这种“另立中央”的叛乱行为肆意胡行,便拜沈攸之为大将,率军西讨。沈攸之率军沿长江西进,与刘子勋军大战于鹊州湾(今安徽繁昌县北部长江段),沈军胜,继续西进,八月,兵锋直逼寻阳。刘子顼急派鲍照渡江,支援子勋。然而沈攸之代表的是朝廷,以正统号令天下,其势自然占优。在中国历来对抗正统都是心虚的。寻阳之战,江州军败,刘子勋被杀,刘子顼被赐死。鲍照在这场战乱中被乱军所杀,他的人生历程在九江被画上了句号。

《四库全书·宋书》卷八十

鲍照的遗骸被荆州士卒运到黄梅,葬在县城西郊。当时这些善良的士卒只是想,人死需入土为安,而黄梅是鲍照最后的驻地,将他葬于黄梅,也算魂归故地吧。后来鲍照墓成了黄梅县境的一个名胜。《黄梅旧志》载:“县城西半里许,有水曰西池,池西有古墓,为南朝宋参军鲍照墓。道光二十五年,知县俞昌烈重修鲍墓,立碑志之。”如今,只留有俞县令重修鲍墓时所刻的石碑,作为黄梅县重点文物予以保存,其地听说已用于开发建房了。

今人不是很喜欢抢名胜吗!鲍照与九江有着这么深厚的渊源,也是九江旅游开发的一大文化资源,那些热衷于抢占旅游开发滩头的商贾们,为什么不在九江打造鲍照牌呢?比如在八里湖建个“迎鲍亭”,即是当年刘义庆迎见鲍照处;造个“绝命滩”,可设计在江边,立个石碑搞个石围什么的,即是当年鲍照为乱军所杀处。再让摇着小旗的导游小姐把这些故事向游客们娓娓道来,不但可创收,同时不也丰富了九江的文化吗!

本文参读资料:沈约《宋书》、李延寿《南史》、余冠英《六朝诗选注》

老石(作者像)

【编后记】

历史上曾有两个被史书承认的短命王朝在九江建都。其一发生在南朝宋时期,刘子勋在江州称帝;其二则是元末,陈友谅定都江州。关于刘子勋的故事,可参见编者所撰《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 · 2月7日 · 寻阳称帝》。

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他的文风质朴雄浑,与同时代的奢靡文风相左,后人誉其为“李、杜先鞭”,视为盛唐诗风的先导。

鲍照在寻阳死于非命,也并不令人意外。在南朝宋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士大夫鲜有能得善终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冯晓晖

冯晓晖

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