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博弈升级后,乌方主动雪中送炭,痛快和中方签了份协议
特朗普上台后,干的事情虽然不少,但大多都集中在国内事务和俄乌冲突上,在有关中国的问题上,其很明显还有所保留,唯一出手的,就是其惯用的关税手段。
从其上台到现在,特朗普已经对几乎所有来自中国的商品,都加征了20%的关税,这一做法,已经严重破坏了中美经贸合作的基础。
中方这边,自然也对其进行了反击。日前,我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就表示,将从本月10日开始,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农产品,加征10%—15%的关税。
(中乌签署两份议定书)
要知道,中美在农产品贸易领域是非常特殊的,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而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每年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占了其出口总额的近五分之一。所以中国这招,算是直击美方痛点。
对美国而言,农业领域卷入关税战,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美方都是受损的一方。短期美方会出现农民收入锐减,库存积压和价格下跌等问题;长期则是市场份额被蚕食,政策回旋空间受限等。
而对中方而言,长期会倒逼我国农业改革,提高社会与产业的韧性,甚至会增加我国在贸易谈判中的筹码。至于短期代价,则可能出现局部的供应紧张情况,重新建立进口渠道。
然而,就在中方刚刚对美出手之际,一个“意料之外”的伙伴,就雪中送炭,给中方送来了一份厚礼。
日前,乌克兰方面就宣布,该国农业政策与食品部部长科瓦利,会见了中国大使马升琨。在会面期间,双方当场签订了两份议定书,一份是豌豆输华议定书,另一份是野生水产品输华议定书。
科瓦利表示,中国不仅是全世界最大的农业进口国,还是乌方农产品的主要出口方向,乌方将尽快实施两种农产品对华出口,并在之后慢慢增加对华农产品出口的种类。
(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农业出口国)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乌克兰的承诺显然是一剂及时雨。作为连接欧洲与亚洲的重要枢纽,乌克兰的农业协议为中国打开了介入黑海—东欧经济圈的一扇门。这一举措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国“新铁幕”战略效果,让中国能够更直接地参与该地区的经济活动,拓展其国际市场和政治影响力。
此外,这已经不是中乌在这一领域,第一次携手共渡难关了。2023年中国自美大豆进口量同比下降37%,那时候乌克兰就出口200万吨大豆,为中方补齐了缺口,避免因饲料价格暴涨而引发的畜牧业危机。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小麦价格上涨了50%,然而,中国与乌克兰之间达成的长期供货协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样的稳定合作关系,使得中国在全球粮价普遍上涨的背景下,能够有效将食品价格的涨幅控制在2.1%。相比之下,全球范围内的食品价格平均涨幅却高达6.5%。
而对于乌克兰而言,这样做也能为其带来多重战略价值。
首先就是经济生命线得以延续。农业占乌克兰GDP的近 20%,战前对华出口额仅有15亿美元,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了45亿美元,占其农业出口总额的18%,成为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市场。当下美国已经暂停对乌克兰的援助,中国市场的稳定性就有望为乌克兰经济提供“安全垫”。
(泽连斯基和特朗普在白宫争吵)
其次,在美俄双重压力下,“向东看”战略也将为乌克兰提供拓宽战略回旋余地的机会。通过深化与中国的合作,乌克兰将有望避免完全依赖某一方势力,从而拥有了更大的外交自主性。这种策略有助于乌克兰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的战略平衡,避免成为任何单一阵营的附庸。
最后,欧盟曾因乌克兰农产品冲击本土市场,对其实施限入政策,但中国市场的开放,将进一步增强乌克兰对欧洲的谈判筹码。
在美国军事施压乌克兰、经济围堵中国的“双线作战”中,中乌农业联盟形成“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反制,将进一步迫使美国在印太与东欧间分散资源。
总之,中乌农业合作绝非简单的商品买卖,而是全球南方国家在美西方体系裂痕中重构经济秩序的缩影。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合作不仅是对美国“脱钩断链”策略的精准反击,更是布局多极化世界、减小对美元依赖的重要一步,预示着后美元时代的多元化经济体系正在成形。
而对乌克兰而言,与中国的合作则为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战略机会,使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欧洲粮仓”能够华丽转身,升级为连接欧亚大陆的粮食枢纽。这种转变,不仅能提升乌克兰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地位,也能显著增强其在地缘政治中的杠杆作用,为国家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乌克兰享有欧洲粮仓的美誉)
当美国依旧沉浸在“大国竞争”的零和叙事中时,中乌的这场农业博弈,已经开始书写全球化2.0时代的地缘经济新规则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