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中国女排巴黎浅析之二十七
在巴黎奥运会女排比赛中,主攻榜单上,巴西队的加比以47.1%的成功率和37.4%的效率,以及总得分206分的成绩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女排的李盈莹,她以相同的成功率和34.1%的效率,以及总得分170分的成绩位居第二。意大利队的塞拉和塞尔维亚队的乌泽拉奇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而中国女排的另一位核心主攻朱婷则以38.6%的成功率、29.9%的效率和127分的总得分位列第五。李盈莹在对阵美国和塞尔维亚的比赛中表现尤为突出,在1/4决赛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她在决胜局独得9分,展示了世界顶级主攻的实力。作为中国女排巴黎周期的核心进攻队员,尽管教练组一再强调巴黎阶段的中国队是打整体,但是我们都很清楚,这支队伍的强攻问题必须要靠李盈莹解决。

早期使用的李盈莹的对角主攻金烨属于平拉开进攻打得好的边攻手,但是一传确实很难扛得住;王云蕗的一传算是能够顶住六轮,但是前排的进攻属于有一个没一个;巴黎周期中段回归的张常宁在一传和防守方面是这个位置的最佳人选,而且从发球、拦网包括进攻都有自己不俗的能力支撑,但是非常奇怪,在经历了世联赛总决赛的检验之后,张常宁也没有获得一定时间的登场机会。小主攻位置在朱婷回归之后基本是由她担纲。但是从整个奥运会的比赛来看,其实朱婷在小主攻位置也并没有得到整个球队的支持。客观来说,小主攻位置是一个球队的抢分位置,因为是三点攻主攻,所以基本是各队的小主攻都是一传出色而且下手速度快,能够保证前排尽可能的拿分。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整个比赛场上,朱婷进行了127次进攻,其中97次是调整攻。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这其实就是把小主攻当成大主攻在使用。客观来说,刁琳宇和龚翔宇、王媛媛、李盈莹这几位攻手的配合默契程度肯定要比最晚归队的朱婷来得更加深厚,所以在一传到位的情况下多打这几点进攻,在攻传配合方面也更加让人放心。但是,让小主攻位置的队员承担大量的调整攻,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传真正到位的球不多,二传没有太多办法,只能往四号位塞。而且,站在小主攻位置的朱婷需要承担五轮一传,前排三轮,以及后排一号位和五号位都要接,只有六号位不接。这个战术我确实觉得不太理解。同样的,李盈莹在后排六号位也不接,这是要牺牲前排主攻的进攻来保障后排主攻的后攻吗?那还不如把朱婷放回大主攻位置更实用。

从奥运会赛程整个教练组对朱婷的使用来看,我觉得还是缺乏真正发挥整个队员集体力量的智慧。朱婷即便是在受伤以及体能匮乏的情况下,婷依然保持着世界级主攻高水平的表现。她在进攻端的成功率和效率都排在前五,体现了她作为世界顶级运动员的坚韧精神。此外,朱婷还承担了大量的防守和一传任务。这不仅展现了她全面的技术能力,也证明了她在中国女排中的不可或缺地位。客观来说,如果在对阵塞尔维亚队时能够尽早安排朱婷轮休以调整状态,以及用张常宁和朱婷做前后排的人员轮换,或许1/4决赛上我们左翼的强攻发挥还可以更好。主教练蔡斌在关键场次中,战术调整不够及时或有效,并没有发挥出替补队员的真正能力,死打主力队员导致队伍在关键时刻未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当然,任何一支队伍的替补队员都不好当,因为相比于主力阵容,对替补球员的要求更加苛刻,主力队员还有机会上场适应之后开始发挥,在打得不好的时候还能有暂停或者轮换,而替补队员属于上场就要发挥作用,不发挥或者发挥得不好即可就被打入冷宫,再无翻身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削弱了队伍的整体竞争力。我们可以看看意大利队贝拉斯科对队员的使用。作为和庄宇珊同为2023年世青赛的最佳主攻,当我们还把庄宇珊放在P卡位置观摩学习的时候,乔瓦尼尼已经在奥运赛程登场。意大利队此次征战奥运可谓是兵强马壮,不过唯一的短板可能就是主攻位置。不过在意大利队的比赛中,作为球队攻防核心的塞拉也不是不能换的。一旦塞拉一传不稳或者发挥不佳,贝拉斯科就把乔瓦尼尼派上场。

这位队员一传相当稳定,而且前排进攻很敢下手,可以说充分发挥了自己替补队员的作用。反观我们的替补球员,要么就是上不了场,要么就是上去也没什么呀,这其实完全属于浪费名额。替补队员的作用就在于上场就能有不一样的节奏变线,以便在主力需要休息时能够无缝衔接,保持比赛的连贯性和强度。像朱婷这样的核心球员在比赛中受到伤病影响但是教练组反应太慢甚至没有反应,实属不应该。这样的临场指挥不仅影响了个人的表现,也使得队伍的整体战斗力有所下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