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君柴荣:黑暗乱世中璀璨的征服者,他未能统一天下,最让人遗憾
后周的第一年,也就是显德元年,954年的春天二月里,汴梁城里突然接到了一份从边境火速送来的军事紧急情报:
北汉皇帝刘崇带着三万精锐部队,从团柏(就在山西祁县那地界)一路往南冲,目标直指晋南那块最重要的地方,也就是后周管着的潞州城(就是山西长治)。而且,他可不是孤军奋战,契丹的武定节度使杨衮也带了一万兵马,跟他一块行动。
听到边疆传来的紧急消息,后周的朝廷里立马乱成了一锅粥,敌人挑的这入侵时间,可真是选得太是时候了。
那年大年初五,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去世了。这时候,国家正沉浸在悲伤中,新上任的皇帝柴荣也还没坐稳龙椅多久。刘崇瞅准了这个时机,看到后周皇位刚换人,政权还不稳,就打算趁这个机会给南边的老对手来个狠的,想要一举击败他们。
这简直就是后周建国以来最危险的时候,对世宗柴荣来说,也是他在复杂多变的一生中碰到的最大难关。
柴荣挺孤单的,刚当上皇帝那会儿,他没啥政绩,也没打过啥大战。那些大臣们虽然在他面前跪拜高呼万岁,但因为他们心里还念着先帝的威风,所以又有几个是真心服他的?
但柴荣真是个硬汉,碰到有人挑衅,这位才三十三岁、刚坐上皇位不到半个月的后周皇帝,立马开了个大会,然后直接来了招最狠的——他亲自带兵出征!
他下了这个决心后,圣君柴荣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后周王朝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五代十国中的一个灿烂时期,也在中原地区悄悄到来了……
【五代十国,分裂动荡的年代】说起来,咱们平时老爱把唐朝和宋朝放一块儿提,像是什么唐宗宋祖、唐诗宋词,还有唐宋八大家这些。但其实,唐朝和宋朝之间并不是紧挨着的,李唐和赵宋两个朝代之间,还隔着点儿时间。
从907年朱温把唐朝推翻自己当皇帝,一直到960年赵匡胤上台建立宋朝,这中间至少有五十三年的时间,人们通常把这段混乱的日子叫做“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那会儿,晚唐的乱世刚过去,北宋的太平日子还没到,算是咱们封建历史上最后一次大分裂。那会儿,中原这块地儿,先后冒出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而中原外边,也至少有十个地方势力,他们要么听中央的,要么就自己称王称霸,手握重兵割据一方。
在那个英雄辈出、局势动荡不安的年代,公元921年9月,柴荣在邢州的尧山,也就是现在的河北邢台隆尧县,诞生在一个衰败的地主家庭中。
那时候,中原这块地方归后梁王朝管,所以921年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是龙德元年了。但柴荣出生那会儿,邢州其实是晋王李存勖的地盘,晋国还在用唐朝的年号。这么一来,严格地讲,柴荣应该是在大唐的天祐十八年出生的。
柴家的老祖宗能一直往上数到唐朝的开国大英雄柴绍,他就是那个上了凌烟阁、被列为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人物。
然而,时代变迁,世事如梦,不知何时,那个曾经风光无限、财富满门的柴家开始慢慢衰败。等到柴荣呱呱坠地时,家里虽不至于穷得揭不开锅,但也过得紧巴巴的,十分拮据。
柴荣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七岁那年,他只好跑到姑姑柴家去。巧的是,他姑姑的老公,就是后来很有名的后周太祖郭威。
柴荣这人既机灵又稳重,特别受郭威的赏识。因为柴夫人一直没有孩子,所以她就跟郭威商量,把柴荣过继来当养子。
那时候的郭威,只不过是个寻常的军队干部,手头并不宽裕。为了给家里补贴点家用,柴荣从很小的时候就出去做买卖了。他走遍了天南地北,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读了很多书,还抽空学了骑马射箭,慢慢练成了一身好本事。
郭威和柴荣,他们既是姑侄关系,又像父子一样亲近,这种关系可以说是亲上加亲。而且,他们俩在还没啥名堂的时候就认识了,一起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所以他们的感情特别深,特别真。
郭威心里头一直记着养子为家里忙前忙后的辛苦,他真的很感激。所以等他自己有了出息,头一个就想拉一把的人就是柴荣。
公元947年,后汉这个国家诞生了。郭威因为帮刘知远当上皇帝立了大功,从此开始一路高歌猛进。后来,他又平定了李守贞的叛乱,还支持隐帝刘乘祐坐上了皇位。因为这些功绩,他被任命为枢密使,成了后汉手握兵权的第一号军事大佬。
就在声望达到顶峰的时候,郭威接到命令要去北方,守在邺都抵挡契丹人,而他身边只带了养子柴荣这一个亲人。没想到,这么一个不经意的决定,竟然成就了一段独一无二的传奇故事。
郭威这人,功劳太大,手里还握着兵权,最后就被皇帝给盯上了。公元950年,后汉的隐帝刘乘祐,他悄悄派了心腹去杀郭威。不过郭威运气好,消息走漏了,他逃过了一死。可他留在汴梁城的家人就没那么幸运了,老婆张氏、两个儿子,还有好多侄子,全都被杀了,一个不剩。
郭威家里遭了大难后,他赶紧让柴荣去守邺都。然后自己带着大军,说是要清理皇帝身边的坏人,一路往南打回汴京。刘乘祐打了败仗,最后乱军里丢了命。到了那年的十一月,郭威被手下人推举做了皇帝,建起了后周王朝。
郭威当上皇帝后,给柴荣带来了人生中的大转机。原来,郭威的亲生孩子都不在了,而这个跟他没血缘关系的养子柴荣,阴差阳错地,就成了后周皇位最合适的接班人。
后周显德元年,也就是公元954年的一月份,郭威皇帝去世了。随后,三十三岁的柴荣在郭威的灵柩前接过了皇位,大家后来都叫他后周世宗。
柴荣刚当上皇帝那会儿,国家还是处于分裂状态,到处都是割据势力。后周的地盘,也就仅限于中原那一块儿。
南边有好几个厉害的对手,像南唐、吴越、南汉、后蜀这些,都紧紧盯着。北边那边也不安宁,契丹人势力可大了,在草原上跑来跑去,就跟在咱家门口盯着咱一样,让人心里直发憷。
最先动手的是北汉,他们一直把后周当成大敌。954年2月,北汉国主刘崇带着三万精兵,还拉上契丹的一万兵马,趁着后周国君去世的混乱时机,一路往南打过去。
消息传到汴京,后周全国上下都慌了神。可就在这紧要关头,刚坐上皇位才十几天的柴荣,真不愧是五代时期最牛的人物,他拍板决定,要亲自带兵出征。
可皇帝的决定却碰了满朝文武的钉子,大家都觉得新皇上刚即位,人心还没稳当,朝廷局势也动荡,柴荣应当留在京城掌舵,另外找个大将去对付敌人就好。
老宰相冯道,他经历过四个朝代,地位崇高,对年轻皇帝一心想要打仗的想法,总是时不时地挖苦讽刺。
柴荣特别崇拜李世民,他说以前唐太宗打天下时,每次打仗都亲自上阵。可冯道听了却淡淡地回应:“陛下现在还不能跟太宗相提并论。”
世宗再次说道:“那汉军不过是一群杂牌军,等咱们的王师大军一到,肯定能像大山压下来那样,轻松打败他们。”冯道听了,笑着问世宗:“陛下觉得,咱们的王师能真的像泰山那么稳重可靠吗?”
但柴荣做这个决定,并不是因为他年轻不懂事,冲动而为,相反,这个选择是有它的道理,也确实是必要的。
柴荣原本是郭威的养子,按理说没资格当皇帝,但机缘巧合之下他还是坐上了皇位。这时候,他得赶紧打个胜仗,好让朝廷里的大臣们真心实意地服他。
再说五代那会儿,士兵们对皇上可没那么忠心,将领们老想着带兵出去后自己当老大,这事儿经常发生。新上任的柴荣皇帝,对此更是得时刻提防着点儿。
一连串的冷水劈头盖脸地浇来,可柴荣的热情愣是一点没减。大家伙儿越反对,天子就越铁了心要亲自带兵出征。
没人跟着点头同意?没事——我心意已铁,各位大臣就别再啰嗦了!
柴荣被大家看作是五代十国里最牛的皇帝,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他这人不仅特别有远见,而且主意特别正,不容易被别人带着跑。以后的历史发展也证明,柴荣做的那些决定,简直太对了。
公元954年3月,后周的皇帝柴荣不顾大伙儿的反对,他决定自己带兵,往北方去迎战北汉和契丹的联合军队。
后周的新皇帝带着大军,一路冲向潞州。但刘崇更急,他没多费时间在围城上,只留了点兵马在那,自己带着大军往南奔,目标就是后周的老巢汴梁。要是柴荣再晚几天出兵,北汉的军队说不定就真的打到开封城门口了。
刘崇压根儿没想到,自己使足了劲儿赶路,柴荣北上也是火急火燎的。后周和北汉的两路大军,一个往南冲,一个往北赶,都拼了命地加速。结果,三月十九号那天,在泽州高平县,两队人马竟然撞了个正着。
一见到仇人,年轻的后周天子火冒三丈,急不可耐地就下了开打的命令,压根没等所有部队都准备好。
可战场上却出现了让人惊讶的情况,后周士兵们使足了劲儿往前冲,心里都想着得有一场硬仗要打。但没想到的是,北汉军队竟然弱得不行,两军才一碰面,他们就立马开始四散奔逃。
柴荣一看这架势,生怕汉军溜了,赶紧催着各路兵马使劲儿往前追。可没想到,大军刚到高平南边的巴公原,柴荣一眼望去,心里头猛地一紧,惊得他直吸冷气。
往对面一看,彩旗多得把太阳都遮住了,刀枪剑戟密密麻麻,满山遍野都是敌人的兵马。这哪里像是打了败仗逃跑的样子,简直就是在这儿埋伏已久,等着咱们。
刘崇这次攻打周朝,带的就是他的精锐部队!你瞧,三队人马齐刷刷地摆开阵势。最东边,那是北汉的头号勇士张元徽;西边,是杨衮带着的契丹士兵;至于北汉皇帝刘崇,他亲自坐镇中间,指挥整个大军。
四万大军默默站在荒野上,眼神冷酷地盯着柴荣,还有他那急着赶来的后周兵马。
情况开始对柴荣不妙了,因为之前急着追敌人,大部队还在后面没跟上,现在能上前线打仗的,估摸着也就两万多人。
发觉中圈套那会儿,大家的眼神都不自觉地落到了主帅的身上,可奇怪的是,三十三岁的柴荣,脸上一点慌张的影子都没有。
不一会儿,后周天子的声音在阵里传了出来,清晰又镇定。
李重进,他是侍卫亲军马步军的都虞候,站在了左边,去抵挡契丹的杨衮部队。樊爱能,他是侍卫亲军马军的都指挥使,他站在了右边,跟北汉的张元徽部队对峙。至于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他带着精锐的骑兵,在中央摆开了阵势,准备跟我一起瞅准时机,突袭刘崇!
大战眼看就要打响,可那边的刘崇心里却在琢磨别的事儿。这次他跑到南边,主要是为了请契丹帮忙。他不仅放低了身段,自称侄皇帝,还答应给契丹送上大堆的金银财宝。
说白了,刘崇一看后周就来了这么点儿兵,心里就琢磨着要变卦了。他信心十足地跟杨衮说,今天咱们不用动手,就让契丹的军队在旁边看着就行。
可就在刘崇要下令开打的时候,战场上情况大变,原本猛吹的北风突然掉头往南吹,北汉军队一下子从顺风变成了逆风,这对他们先动手非常不利。
可是,被仇恨、怒火冲昏了头的刘崇,加上眼前看似轻易就能到手的胜利,让他彻底迷失了自我。北汉的皇上猛地一挥手,几万大军就一块儿冲了上去……
就算面对逆风局势,北汉的士兵还是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特别是张元徽带领的东路部队,一眨眼功夫就砍倒了后周军队上千号人。
樊爱能一看张元徽勇猛无比,自己居然吓得直接跑了,这一跑可好,右路军的士兵们心慌意乱,战场上投降和反叛的人一个接一个。这股失败的气息很快也影响到了其他两路军队,眼看着整个后周大军马上就要彻底垮掉。
就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柴荣干了一件让在场所有人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的事情,他毫不犹豫地骑着马,直冲坐在大军中央的刘崇而去!
后周皇上一个人冲进了敌人大军之中,在高平战场上,那一刻会永远被人记住。柴荣这个勇往直前、越战越勇的家伙,就在那会儿,给所有人露了一手五代最强霸主的王者气派。
皇上一展雄风,立马点燃了后周将士们的斗志,他们下定决心,豁出性命,紧跟皇上,直扑北汉的中军帐篷。
碰到硬茬儿,胆大的那个肯定赢。刘崇一看柴荣那不要命的架势,身边还有大堆兵马围着,他居然在大家眼皮子底下,直接躲开了。
刘崇一溜之大吉,这一跑可不得了,本方士气立马垮了半边天,战场上的局面说变就变。后周的士兵们在皇帝的指挥下,战斗力飙升,越打越来劲。反观北汉那边,整个防线就像被海浪拍打的沙滩,对手的猛烈攻势一轮接一轮,眼看就要撑不住了。
可就算到了最要紧的关头,契丹盟友也没动一下——杨衮对北汉皇帝的话那是相当“重视”,他就一直站在不远处的高地上,远远地看着,啥也没干。
天擦黑了,北汉军队彻底垮了,猛将张元徽直接在战场上丢了命。刘崇,被一群败兵拉着往北疯跑,一直跑到了晋阳,也就是太原那边。
【一代圣君的三十年宏愿】高平战役结束后,北汉实力大减,柴荣瞅准时机,带着军队一路往北,直接杀到了他们的都城晋阳城下。虽然后周的军队围了晋阳两个月,最后也没能打下来,但北汉已经连吃败仗。六十岁的刘崇心里头那个难受,又悲又气,身体一下子就垮了,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打败北汉这个难缠的对手后,柴荣没停下来歇脚。到了公元955年,他转头就去攻打后蜀,一连拿下了秦州、成州、阶州、凤州这四个地方。之后,他又三次带兵远赴南唐,抢占了江淮之间的大片地盘,让南唐不得不低头认输。这样一来,南方的那些小势力都被他震住了,同时也给往北打胜仗铺好了路。
可要是光想着去占领更多地方,那柴荣和那些喜欢滥用武力的君王又有啥两样?要是仅仅是因为打胜仗,后周世宗又怎么能被叫做“五代里的头号明君”?
打仗打得好,并不能完全说明一个皇帝行不行。柴荣能被后人一直夸奖,说到底还是因为他管理国家和干出的成绩真的很牛。
五代十国那会儿,真的是乱得一团糟,特别不太平。就那么五十三年,中原这块地方,政权跟走马灯似的换。五个主要的势力,皇帝就换了一大堆,八姓十四个人轮流坐庄。
那段时间里,政变、暗杀、造反的事儿一个接一个,皇位换来换去跟家常便饭似的,朝代变更快得跟闹着玩一样。各地诸侯纷纷割据,打来打去没个停,礼教音乐都乱套了,道德规矩也都没了影儿。
没错,最可怜的还得说是那些在战争中受尽折磨的普通老百姓。
五代时期的那些皇上,大多数都是打仗出身的武将,打战对他们来说轻松自如,但要是说到治国理政,他们就没啥好办法和经验了。
再说,周围都是强大的敌人,差不多所有的当权者都没想过要长久安稳。他们一上台,就急着拼命剥削、欺负老百姓,乱收税、强抢豪夺,就为了捞更多钱来保住自己的位子。
为了增加士兵人数、壮大队伍,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征兵,许多年轻力壮的人不得不参军。接着,这些人在战场上牺牲,导致社会上劳动力大大减少。这样一来,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整个社会的秩序也变得混乱不堪。
这些皇上,搞破坏倒是一把好手,但后周世宗柴荣却是个例外,他就像是黑夜中的一点亮光,给五代十国这段乱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积极影响。
柴荣刚当上皇帝那会儿,就立了个大志,说是“头十年要打拼天下,再十年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最后十年就努力让国家太平无事”。
从这三个长期计划里,咱们不难看出柴荣真是挺厉害的。他说“要花十年时间打拼天下”,这就表明他心里早就有打算,要一步步把中原统一起来。这种眼光和决心,在五代十国那些君主里面,可真是少见得很。
“花十年时间抚育民众”反映了“百姓为重、让民众休养生息”的治国思想,而“十年实现国家安定”则彰显了柴荣在建设和治理国家上的坚定意志。
【天不假年,皇图霸业终成空】打仗的同时,柴荣也开始琢磨军队的问题。后周的皇家军队,从五代那会儿起,人员又多又乱,一个个骄傲得不行,还懒散得很。这样的军队,不光打仗不行,还得国家花大堆的钱养着,真是个大负担。
考虑到这些情况,柴荣开始动手整顿军队,把那些年老体弱、战斗力不行的士兵给裁掉,同时他又大力招募全天下的勇猛之士。这样一来,后周的军队那真是所向披靡,无论南北都打得对手落花流水,世宗的改革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那时候战乱不断,老百姓被战争害得苦不堪言,所以柴荣花了好多心思去恢复社会生产。他亲自主导制定了许多真正对老百姓有好处、能落实的办法。
在当政的时候,柴荣受到了唐代元稹均田图的启发,他先是把全国的土地都摸了个底儿掉,然后就给天下的赋税来了个重新分配。这样一来,那些有钱的大佬们就没法再躲着不交税了,而那些穷苦的老百姓,也总算能有个安稳日子过,不至于到处流浪。
均田制实行以后,后周的田地用来交税的部分,一下子多了四万二千多顷,这对后周的经济可是个大大的推动,让它快速发展起来。
这时候,柴荣也在忙着安顿那些逃难的老百姓,让他们能回家安稳生活。他还特别看重文化教育,想多找些有才能的人来为国家出力。另外,他还改了改法律,把乱七八糟的税都减了减。
他亲自上手,推动了一大波改造项目,把内外皇城还有京都的老百姓房子都整修了一遍。结果,汴梁这座城市直接火了,成了那会儿全世界最大、最热闹的大都市。
柴荣拼劲全力,让后周在政治、老百姓生活、文化、经济和军事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那时候,整个国家出现了五代十国里难得一见的景象:政治环境清明,老百姓过着安稳快乐的日子,真的是一片繁荣。
不过,柴荣一直对北方那块被契丹占着、还有后晋时石敬瑭拱手让出的燕云十六州地界耿耿于怀,那可是他的一块心病。
显德六年四月那会儿,柴荣又一次亲自带兵出征,他领着十万精兵,从沧州出发一路往北,去打辽国。
这次出征,成果真的挺大。在柴荣的强大气势下,后周军队几乎没动一兵一马,没用一箭一弩,短短四十二天里,就连拿下了三关三州,总共有十七个县。
可就在后周天子信心满满,打算一举攻下燕云重镇的幽州(北京)之际,原本身体强健、士气高涨的柴荣,却在军队里突然生了重病。没办法,他只能在当年的五月份,从雄州带着军队撤了回来。
回到汴梁没多久,世宗的病就越来越重了。显德六年六月十九,也就他回京还不到一个月,五代时最牛的皇帝、真正的雄才大略者柴荣,看着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和即将到来的大好局面,满心遗憾地走了,当时他才三十九岁。
能想到的是,要是柴荣没那么早突然离世,他肯定能把一个国家建得跟汉朝唐朝一样牛,他自己,也会成为跟秦始皇、汉武帝一样,被后人记住的伟大帝王。
说到底,那些都只是空想罢了。柴荣去世后没多久,时间到了公元960年,后周的头号武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就搞了一场兵变。在陈桥驿那儿,他自己披上黄袍就当上了皇帝。这样一来,后周王朝,还有柴荣的那个时代,都随着赵宋王朝的崛起,慢慢变成了人们记忆中的往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