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穷游感动自己,富游才是成年人的体面!

李砍柴 1周前 (05-04) 阅读数 356 #历史

凌晨三点的黄山山顶厕所里,几个裹着羽绒服的年轻人蜷缩在墙角。

他们的脚下是湿漉漉的地面,头顶是刺眼的灯光,隔壁隔间偶尔传来冲水声。

有人发了一条朋友圈:“穷游的浪漫,就是和星辰一起入眠。”

配图是厕所窗外模糊的星空。这条动态收获了两百多个赞,评论区一片“羡慕自由”“这才是青春”的呼声。

可当镜头拉远,画面里还有被占用的洗手台、无处安放的垃圾袋,以及管理员无奈的表情。

这场景像极了当代年轻人对“穷游”的集体幻觉——用自我感动遮盖狼狈,用“诗与远方”包装生存挑战。

当社交媒体上将“特种兵式旅游”“48小时打卡五座城”塑造成热血叙事时,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成年人的体面,是否该有更高的底线?

27岁的甘肃小伙孙永,曾在四年间“穷游”全国60多个城市。

他的行囊里只有几件换洗衣服、一本盖满救助站印章的笔记本,以及一个被反复验证的生存逻辑:没钱了就去救助站。

234次救助记录遍布广东、新疆、安徽等地,最冷冬夜他睡过待拆迁房的床板,饿极了靠乞讨度日。

当民警劝他回家时,这个自诩“有梦想的男人”理直气壮:“工作太辛苦,我只想周游全国。”

这种极端案例揭开了穷游的B面:当旅行变成对公共资源的消耗,体面早已荡然无存。

就比如这次黄山景区厕所过夜的事情,就有家长直言:“带孩子住公厕?这和流浪汉有什么区别?”

更现实的困境藏在数据里——某位全程不带钱的80后“穷游者”高小丁,在西藏客栈打工两个月却未获分文报酬,在大理睡拆迁屋时与流浪汉共享空间,整夜不敢合眼。

这些故事里的主角或许收获了“心灵成长”,但社会付出的隐性成本从未被计入账单。

看似温和的穷游,也可能成为人生转折的陷阱。

90后广东小伙福生为赚钱填补年少时挥霍的愧疚,远赴海外打工却误入博彩公司。

在柬埔寨遭遇摩的司机围堵勒索,在菲律宾被边检人员敲诈300美元,疫情期间更因同事确诊滞留异国三年。

当他终于踏上归途时,护照上盖满的不仅是签证章,还有现实捶打的印记。

90后的小敏曾深信“穷游是情怀”,为了心中的梦想。她带着5000元预算报了廉价旅行团奔赴巴厘岛,幻想碧海蓝天和浪漫日落,却掉进“底层世界”的陷阱:

导游带她去的海滩堆满垃圾,海水浑浊如泥汤。晚餐是路边苍蝇环绕的烤鱼,当晚她便高烧呕吐,蜷缩在150元/晚的旅馆里,墙壁发霉、隔壁的呼噜声震耳欲聋。

为了“省钱”,她挤公交去景点,脚底磨出血泡,却只看到人潮拥挤的网红打卡点。回程时她发誓:“这辈子再穷游我就是狗”

一年后,小敏的朋友琳琳同样去了巴厘岛,却选择了人均2万元的私人定制行程。

她住在悬崖边的五星级别墅,推开窗便是无边际泳池与湛蓝海面,私人导游带她潜入小众海域,与热带鱼群共舞。

晚餐是米其林主厨定制的海鲜盛宴,龙虾足有手臂长。琳琳说:“以前我以为巴厘岛很烂,原来是我穷,没看到它真正的样子。”

小敏这才明白,穷游的“吃苦”不过是自我欺骗,而富游的奢侈,是让世界以最真实的样貌展开。

穷游与富游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

大学生阿杰用硬座火车和青旅床位走遍中国,但他严守底线——绝不为省钱逃票或占用应急资源,在拉萨住20人间时,他坚持分担公共区域的打扫。

而某些“精致穷游”反而更显荒诞:有人为拍网红照翻越景区围栏,有人为“免费体验”在民宿打工却偷走床品,这些行为早已越过体面的边界。

文旅专家吴丽云的建议颇具启示:“年轻人可以穷游,但不能‘没苦硬吃’。”

黄山景区后来推出的帐篷租赁区、云冈石窟用3D打印技术让文物“分身”巡展、海南建立的旅游消费先行赔付机制,都在试图搭建穷游与体面间的平衡木。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既要又要”,真正的自由从认清自身能力开始:就像那位卖掉房子环球旅行的北京老人,带着锅具自煮餐食,既成全梦想又不给他人添麻烦。

社交媒体上,“替我自由”的呼喊总在蓝战非的直播间刷屏。

人们羡慕的不只是他看过的极光或住过的野奢帐篷,更是那种“穿得像要饭的却活得比谁都敞亮”的底气。

当他吐槽芝加哥街头“仿佛总有通缉犯在晃悠”时,没人觉得这是矫情,因为真实体验比精心设计的vlog更有生命力。

体面从来不是价格标签,而是对世界的诚意。当我们嘲笑住公厕的游客时,也该想想黄山山顶1500元/晚的住宿是否合理。

当批判孙永滥用救助站时,或许该追问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辨别真伪需求。

成年人的体面,是看清现实后依然选择热爱:用踏实工作赚取的旅费,用合理规划保障的安全,用不打扰他人的方式走近风景。

毕竟,真正的诗与远方,从不该以星辰为被、以厕所为床。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李砍柴

李砍柴

一边写作养家,一边浪迹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