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生质疑毛主席书法,说你写的都是啥呀,有的字我根本看不懂
【引言】
毛主席给清华大学写了几个字,可没想到,清华的学子们竟然对他的字迹提出了疑问,说写得不太好,还有的说有的字认不出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毛主席这一辈子,给二十多所学校都题过名。他的字很有特色,飘逸又有风格,再加上他是国家领导人,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所以找他题字的人特别多,一直都没断过。
【北大找主席题名】
1949年12月17号那天,是北京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一个校庆。北大的领导就给伟人写了封信,邀请他能不能抽空来参加校庆活动。毕竟,主席年轻时候在北大当过图书管理员,也算是北大的一份子嘛。他们还盼着主席能给学校写个字,用在校徽上。
结果,那时候主席已经出国进行访问了,得等三个月后他才看到北大的信。到了3月17日,主席很快就写下了“北京大学”这四个特别有力量的字,现在北大校门口挂着的牌子,就是主席当时写的。
【清华学生来信】
1950年6月份,有位大人物接受了清华大学的邀请,他亲手给清华大学写了校徽上的字,一口气写下来6组。写完后,他还挺谦虚,说右下角那组草书写得比较顺眼。
没过多久,主席意外地收到了来自清华大学一名学生的回信。这名学生在信里头,直接点出了主席题词的不足,说他写的字自己都认不出来。主席看到信后,只是爽朗地笑了笑,并没有往心里去。最终,清华大学还是采纳了主席的意见,决定采用他最后写的草书作为校徽字体,还把他题的字刻在了学校大门上。
1950年某天,李达和伟人一起吃饭,他突然从包里掏出一个信封,递给了伟人。信封里是湖南大学师生们写的一封信,他们有个想法,想把湖南大学改成毛泽东大学,觉得在主席的带领下,学校能发展得更好。伟人看过信后,客气地回绝了。他笑着说:“咱们党里有规矩,不能用领导人的名字来给学校命名。”李达心里也清楚,主席这人讲原则,这种事他是肯定不会答应的。
后来我就试着问问,看能不能请您给湖南大学写个校名,没想到主席爽快地答应了。到了8月份,因为李达和湖南大学的需求,主席亲自写了“湖南大学”这四个字。他还给李达回了信,说字已经写好了,但不知道符不符合要求,因为他不太擅长写大字,叫他们自己拿去放大处理。现在这封信的原稿,就在湖南大学的档案馆里保存着呢。
找了主席想让他题名的学校不少于20所,他都爽快答应了,但偏偏对自己的老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没动手写题名,这到底是咋回事呢?1950年9月份,毛主席特意叫了他的老同学周士钊来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庆典。那时候,周士钊正好是湖南一师的校长,而他的老同学已经是大国领袖了。他们俩这次见面,隔了二十多年呢。主席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高兴地迎接了他的老朋友。
分别那会儿,周士钊请主席给湖南一师题写个校名,主席当场就答应了。到了年底,主席才又想起这事儿,立马拿起笔来,一口气写了四张。这事儿能看出主席对母校多上心。前三张写的都是“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另外一张写的是“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不知道是主席忘了还是咋回事,就是没写周士钊要的“湖南一师”这几个字,然后把信给周士钊寄了过去。
1955年,主席去了长沙,和周士钊一起回到以前去过的地方逛逛,还一块儿到湘江玩了玩。到了那年9月,周士钊又给主席写了封信,想让主席再给湖南一师题个名。但主席那会儿太忙了,根本抽不出空来写字,就给周士钊回了封信,说明了情况,这也算是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请求。后来,周士钊又试着给主席写了两次信,可因为各种事儿,主席还是没能给题字。
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依旧存在,校门口挂着块牌子,上面刻着“第一师范”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啊,真的是毛主席亲手写的,他是从第一次给学校的信里头挑出来的四个字。说来也怪,他一直没写上“湖南一师”这四个字,这事儿到现在都还是湖南一师的人们心里头的一个小遗憾呢。
说到这儿,你或许会感到奇怪,不就是写四个字嘛,为啥毛主席一直没动手呢?他多次给周士钊写信,写几个字应该很简单才对,这可真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事儿,到现在也没人能说清楚原因。可能伟人有自己的想法吧,你觉得呢?为啥毛主席没给母校题字?把你的看法留在评论区,咱们一起聊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