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精英层共识浮现:超越中国成世界大国必经之路
印度外长苏杰生之子新书《印度与世界》引发热议,书中宣称"印度的崛起必须跨越中国这一障碍",这一观点在印度政界、学界形成广泛共鸣。随着中印综合国力差距持续扩大,印度精英层对华战略焦虑达到历史高点,其"大国雄心"与现实困境的碰撞,正深刻塑造南亚地缘格局。
1947年独立至今,印度始终未放弃"有声有色大国"的梦想。建国初期,印度凭借更大的国际话语权与苏联的长期援助占据先机。
印度持续强化对华军事部署,在中印边境新建8个先进机场,部署"阵风"战机与"烈火-5"导弹。但其国防工业体系难以支撑战略野心:陆军68%装备依赖进口,空军战斗机完好率仅55%,国产"光辉"战机研发耗时37年仍未形成战斗力。相较之下,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呈现系统性突破,歼-20年产量突破50架,高原作战体系实现无人机、火箭炮与数字化部队的立体集成。
印度将中巴经济走廊视为"战略威胁",却忽视区域互联互通的经济逻辑。瓜达尔港运营使中亚国家海运距离缩短80%,2023年经该港转运货物超400万吨,为地区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印度主导的"香料之路"计划因缺乏基建能力进展缓慢,其提出的"全球南方"倡议也因未能提供实质性公共产品而响应寥寥。
印度在多边机制中的处境揭示其国际影响力局限: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中,超过60个国家明确反对新增常任理事国;核供应国集团48个成员国中,三分之二对印度加入持保留态度。这些现实与印度"入常梦"形成鲜明反差,其将挫折归咎于中国阻挠实属误判——正如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报告指出:"印度缺乏全球议程设置能力,这才是其国际地位停滞的核心原因。"
中国始终将印度视为合作伙伴而非对手。中国连续14年保持印度最大伙伴地位。在气候变化、金砖机制等领域,双方合作空间广阔。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专家指出:"印度若将资源投入国内改革,聚焦制造业升级与基础教育普及,完全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地位从不是通过遏制他国获得。当印度沉迷于地缘零和博弈时,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与152个国家建立发展伙伴关系。中印真正的竞争不在边境线,而在各自国内的改革深度与发展质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