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该被“扮嫩”演员辣眼睛!既要猎奇又装清高的双标狗才是真恶臭

罗子涵娱乐 3周前 (03-25) 阅读数 6 #娱乐

流量狂欢下的集体审丑:谁在喂养"扮嫩"这头怪兽?

2023年暑期档,《六姊妹》剧组灯光师小王盯着监视器里梅婷扎着双马尾的画面,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设备按钮。这个从业十年的影视民工突然发现,自己参与制作的剧集正在直播间被观众疯狂吐槽,而实时弹幕数却以每分钟300条的速度刷新着平台记录。这个荒诞场景恰如当下影视行业的魔幻现实——我们正身处一个"边骂边看"的集体审丑时代。

一、"数字鞭尸"背后的流量密码

当《东八区的先生们》以26亿播放量登顶年度热播榜时,制作方办公室里的数据大屏正闪烁着诡异红光。弹幕池里"油腻""辣眼"的实时评论占比高达67%,但用户平均观看时长却达到惊人的42分钟。这种矛盾现象在短视频平台更为显著——某中年演员的"丫头教"表演片段被剪辑成15秒鬼畜视频,单日播放量突破8000万次,评论区却充斥着"求一双没看过的眼睛"的黑色幽默。

这种集体审丑狂欢背后,藏着观众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心理机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媒介心理学研究显示,当观众在社交平台参与"数字鞭尸"时,大脑会同时激活奖赏中枢与道德评判区域,这种认知失调产生的多巴胺分泌量,竟比单纯欣赏优秀作品高出23%。就像我们明知垃圾食品有害却停不下嘴,现代观众也在流量时代的糖衣炮弹中,培养出了畸形的观赏惯性。

二、大数据杀熟下的囚徒困境

横店某剧组选角会议上,制片人老李把两份演员资料摔在桌上。左边是自带百亿票房的国民级演员,右边是科班毕业的00后新人。会议室空气突然凝固,财务总监的手机计算器跳出两组数字:启用新人意味着增加300万宣发预算对冲风险,而选择"扮嫩"戏骨能直接获得平台800万保底采购价。这场看似荒诞的数学题,每天都在无数剧组真实上演。

资本市场的选择逻辑从来冰冷而精确。根据艺恩数据2023年Q2报告,启用新人主演的剧集招商达成率仅有38%,而由中年顶流担纲的同类型项目,即便豆瓣评分低于4分,广告植入签约率仍能维持在72%以上。这种数据倒挂形成了诡异的"安全区效应"——当所有制作方都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整个市场就陷入了创新枯竭的恶性循环。

三、真香定律支配的审美异化

北京某高校影视鉴赏课上,00后学生小林正用分屏模式同时观看《夏洛特烦恼》和《六姊妹》。当沈腾顶着啤酒肚出现在教室场景时,弹幕划过"梦回青春"的集体狂欢;而梅婷梳起双马尾的瞬间,满屏却是"丫头教重出江湖"的群嘲。这种分裂式观剧体验,恰好印证了传播学中的"预设框架"理论——观众早已在社交平台的话题预热中,预设好了自己的吐槽剧本。

更值得玩味的是审美评判的双重标准。当48岁的林峯在《倚天屠龙记》中演绎少年张无忌时,观众指责其"中年油腻";但当53岁的刘奕君在《开端》中饰演刑警老张,弹幕却刷满"叔圈天菜"的彩虹屁。这种评判标准的弹性空间,暴露出观众对"少年感"的认知混乱——我们究竟在反对年龄本身,还是抗拒违和感的拙劣表达?

四、破局者的另类实验

在主流市场集体摆烂时,某些创作者正尝试打破这个死循环。爱奇艺迷雾剧场推出的《平原上的摩西》,大胆启用董子健、海清等中生代演员演绎跨年龄角色,通过现实主义叙事消解年龄焦虑,最终以8.7分刷新悬疑剧口碑纪录。这种"去少年化"的创作思路证明,当内容深度足够支撑角色厚度,观众自然会忽略演员的生理年龄。

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迭代或许更具启发性。某MCN机构推出的"银发剧场"企划,邀请老年网红反串校园偶像剧,刻意制造的荒诞感反而形成了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这种"以毒攻毒"的内容策略,意外获得了Z世代的广泛追捧。当00后观众在评论区玩起"奶奶的少女心yyds"的接龙游戏时,年龄焦虑正在解构中转化为新的文化符号。

结语

站在横店明清宫苑的朱红城墙下,看着群演们在不同剧组间穿梭赶场,突然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荒诞剧的参演者。当制作方在算盘上拨动风险与收益的砝码,当观众在键盘上敲击着愤怒与快感的混合体,当演员在滤镜与演技间寻找平衡点,这个闭环生态正在制造持续的文化熵增。

或许该放下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正视这个流量时代的集体症候。就像王家卫在《东邪西毒》中借欧阳锋之口说的:"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嫉妒。"当我们下次准备发送"丫头教"的嘲讽弹幕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此刻的快感,究竟来自对艺术的虔诚,还是对审丑的沉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罗子涵娱乐

罗子涵娱乐

罗子涵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