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5句话,映射出人们“道理我都懂,却过不好”的根源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沉迷于知识囤积(如碎片化信息、理论或概念崇拜),却忽视了“知”与“行”的割裂、没有将理论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这导致了不少人陷入了“明明读了很多书,道理懂了很多,却过不好一生”的困境。
对此,我们可以从维特根斯坦以下的五句话当中,了解部分的根源:
一、"概念空转",没有与具体情境结合
一种表述只有在具体的生活之流中才有意义。
维特根斯坦这句话直指现代人认知与实践的断裂。人们习惯将道理当作独立存在的知识模块,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具体应用场景而生搬硬套,忽视了真理只有在具体情境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力。
知而不行,是为不知,人们需要将学到的道理应用到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避免无意义的理论纠葛或空谈。在具体的生活经历里去体会、验证、调整和优化,让理论在生活之流中发挥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对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二、理论没有经过深度思考,无法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我不想用我的著作免除其他人的思维之苦,相反,在可能的情况下,我想激发起某个人独立的思想。
维特根斯坦这句话表明,智者们的观点或真理往往是言简意赅,目的更多的是启迪人们,激发人们思考并从中领悟,而非直接告诉人们现成的答案或行动指南。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习惯消费现成答案,但真正的理解必须经历"思维分娩"式的痛苦。但大多数人往往逃避思考,习惯于用低效的学习代替深度的思考。
人们需要通过深度的思考和实际的应用,才能真正领悟真理,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真正运用这些道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给自己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三、“碎片化”的学习,缺乏系统性的知识和思维
思想家与制图员十分相似,制图员的目的在于描绘事物之间的各种相互联系。
维特根斯坦这句话表明,在现实世界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多样的,我们要学会像制图员精确描绘地理要素关系那样,仔细分析各种复杂关系,才能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和规律。
各行各业均有其关键因素和规律,唯有找到关键因素和规律,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在其基础上,努力和付出才有其价值和意义。不知方向和方法的努力,即使终日劳累,或也终将收获有限。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往往习惯于“碎片化”的学习,而不是系统性的学习,虽然积累了大量孤立的理论和人生道理,却缺乏系统性的知识和思维,导致无法有效运用、无法找到关键因素、规律和破局点。
四、缺乏深耕和深度学习
生活的问题在表面上是难以解决的,只有深入才能得到解决。
维特根斯坦这句话表明,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和认识上,更无法用理解不深的理论去解决。人们需要深耕、深入问题、运用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的理论才能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不少人缺乏专注、深耕和积累,也缺乏深度学习,无法深刻理解真理,甚至容易被断章取义的观点和信息误导。
例如,部分人习惯于仅通过几分钟的短视频学习经典理论,这种学习和认知方式注定无法触及问题的地质层。
五、忽视了生活的本质,学习与实际需求脱节
如果你想要有所深入,你不必旅行得太远;真的,你没有必要离开你最直接,也是最熟悉的环境。
维特根斯坦这句话启示人们不必舍近求远,从自己当下所处的最直接、最熟悉的环境入手,深入挖掘和思考,就能发现解决生活问题的线索和方法。
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了身边的实际情况,没有从熟悉的生活中去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而是一味地追求远方看似高深的理论,却忽略了生活的本质就在当下和身边。
同时,这种习惯也时常导致人们的学习与自身的实际需求脱节。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微小事物(如花朵和树叶)都蕴含着宇宙的完整法则、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体系和深刻的原理。这一方面启示我们:不必向远方追求宏大叙事,日常细微处同样存在至高的真理。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人们:正如我们所学到的道理一样,如果我们不通过日常实践为切入点,将这些道理应用在实处并从中深刻领悟,是无法领会这些道理其中的玄妙,更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真理不在书本或头脑的概念游戏中,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深度和系统性的学习、培养系统性思维、通过思考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日常场景中。从中体会、验证、调整和优化,从而熟练掌握并根据不同的场景灵活运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