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央卓玛:从扛水泥女工到央视歌后的逆袭人生
1998年四川甘孜某水泥厂,14岁的降央卓玛在烈日下扛起第三袋水泥,汗水浸透的工服紧贴脊背。为给两个弟弟凑学费,她每天工作12小时换取23元工资,手掌磨出的血泡与水泥凝结成痂。
工头至今记得这个倔强女孩的请求:“能不能让我中午多背两袋?弟弟的课本还差8块钱。”
转机出现在县城宾馆服务员时期。某次文艺汇演救场,她以《青藏高原》震惊在场文化局长。
2001年拿着全家凑出的9835元学费,她跪别挖虫草致双手溃烂的弟弟,踏上去往四川音乐学院的班车。
2006年北京地下室,降央卓玛蜷缩在霉味弥漫的床垫上,身边堆满被拒的演出简历。为支付每月600元房租,她白天在民族餐厅唱祝酒歌,夜晚到后海酒吧驻唱。
某次醉汉将酒泼在她脸上时,她抹去酒渍继续演唱:“欢迎大家点播《慈祥的母亲》,这首免费。”
《金色的呼唤》专辑发行后,她带着30斤重的演出服辗转全国。在零下20度的内蒙古草原,她裹着军大衣候场六小时,登台时睫毛已结满冰霜。经纪人回忆:“她总把劳务费塞进藏族布袋,说要给老家装太阳能热水器。”
2012年北京某藏族聚会,降央卓玛紧盯角落里的丁珍曲扎——这位央视纪录片摄影师的高鼻梁被篝火镀上金边。她连续三个月“偶遇”对方,从雍和宫祈福到民族园采风,甚至学会制作他钟爱的酥油茶。
婚礼前夕,丁珍曲扎发现未婚妻将全部积蓄转给父母装修房子:“你连婚纱都不买吗?”降央卓玛晃着手机里的二手婚纱照笑道:“有你在的草原,就是我最好的背景板。”
2019年法庭宣判当日,降央卓玛攥着《西海情歌》乐谱浑身颤抖。丈夫默默卖掉婚前房产支付25万赔款,婆婆抱着哭闹的孙子安抚:“阿妈在电视里唱歌呢。”她看着直播画面里憔悴的自己,突然对法官席鞠躬:“谢谢你们让我知道,原创比掌声更重要。”
蛰伏三年间,她将刀郎作品全部替换为原创民歌,带着孩子在草原采风收集濒临失传的藏族呼麦。2021年重阳晚会,她携新作《雪山之子》重返央视,弹幕瞬间被“真正的凤凰涅槃”刷屏。
从水泥厂女工到三胎母亲,降央卓玛在自传《格桑花不哭》中写道:“命运给的冻土,要用歌声焐热。”
如今她的抖音账号置顶视频,是丈夫在暴雪中驱车300公里送喉糖的画面,背景音乐正是那首曾带来灾难的《西海情歌》——这次她已买下完整版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