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收藏,六大茶类的黄金投茶量!小白也能轻松泡出好茶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某天下午,参加了一个茶空间的品茶活动。
宣传海报上写着,在茶香中打开自己。
品茶这一动作,不仅仅是一个动词,还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回忆。
当然,像偶尔参加这类活动一样,不是单纯为了喝茶,而是想念那种可以随便聊天的氛围。
毕竟,城市的打工人平时都太忙了,沟通交流仅限于手机屏幕,面对面讲话的机会不多。
一杯清香四溢的茶汤,是打开话题的钥匙。
三两好友聊着聊着,便开始回忆往昔,那些美好的校园记忆。
聊天的话题中,少不了有家常便饭,聊家庭、工作、近况等。
照例,去了一家平时常光顾的茶庄。
大家聚在一起,有人突然提问:“你们平时泡茶,都放多少茶叶啊?”
看起来,这个话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瞬间就七嘴八舌讨论起来了。
甲说,自己不喜欢喝太苦的茶,每次只放一小撮,泡得淡淡的,有点茶味就行了。
乙说,我都是随便抓一把,抓到多少就放多少,太浓了就加点水稀释。
丙说,想要喝到茶的原汁原味,就必须要舍得放茶,我用盖碗泡茶,至少要放半个盖碗的茶。
似乎只有一个朋友说,泡茶之前要用克秤,才能称出准确的茶量。
可想而知,这种“异类”的观点,往往会淹没在茫茫人海里。
也再次印证了,真相,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2》
对于泡茶这件事来说,茶水比例十分重要。
这也是许多新手茶友,始终无法找到答案的一个问题。
泡茶似乎看起来很简单,水烧开后倒入茶具中即可,不过是茶叶和沸水相互交融的过程。
因此,茶放多少,水倒多少,非常重要。
相对标准的投茶量可以帮助大家泡出一杯好茶,省时又省力。
今天就来聊一聊,六大茶类的投茶量的黄金公式,全是干货。
盖碗作为茶具中的全能选手,许多茶都可以用盖碗冲泡,像六大茶类中的白茶、红茶、岩茶、黑茶。
其中简约又大方的白瓷盖碗,是实用性最高的,许多茶友的茶桌上都会有它的身影。
一般来说,110ml的标准盖碗(实际注水量约100ml)适合大多数人,使用起来重量合适,方便抓握出汤。
像是冲泡白茶、红茶、绿茶、黄茶,放5克干茶就足够了,茶水比例大约为1:20。
如果泡的是武夷岩茶、黑茶,则需要增加到8克,茶水比例是1:12.5。
这样的茶水比例,让泡出的茶汤浓淡适宜,不会太过寡淡或浓重。
滋味刚刚好的茶汤,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口味和偏好。
若盖碗容量更大,需增加茶叶量;反之则减少。
不过,有的茶友喝惯了浓茶、苦茶,味蕾早已习惯了浓酽苦涩的茶汤。
若是按照标准茶水比例泡出的茶汤,他们喝了后,必然会觉得太寡淡。
因而,必须要加大投茶量,或者闷泡,让茶多酚和咖啡碱过度释放,才肯罢休。
《3》
除了盖碗泡茶,玻璃杯的使用场景同样很多。
尤其是在办公室喝茶的茶友,经常用玻璃杯泡茶。
日常生活中,泡绿茶的主流工具是玻璃杯,黄茶、新白茶也可以用玻璃杯泡。
用300ml的玻璃杯泡茶的话,只需投1-2克干茶。
最多不超过2克,否则泡出的茶汤会偏苦涩。
因为用玻璃杯泡茶无法做到茶水分离,投茶量过多的话,茶味物质析出的也多。
在水量不变,甚至会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茶汤的滋味会变得越来越苦涩。
这样的茶汤,只会折磨自己的味蕾和肠胃,对身体造成负担。
所以,玻璃杯泡茶的原则是宜少不宜多。
茶虽好,但不要贪多,恰当的投茶量才是关键。
淡茶更养人,对我们的身体更友好。
况且我们喝绿茶,图的就是一个清鲜、清香。
过量茶叶会导致茶汤苦涩,破坏口感,降低了品饮体验,对身体也是有害无益。
若实在喝不惯淡茶,可适当地增加一点投茶量。
《5》
前面介绍了六大茶类的黄金投茶量,想要精准把握投茶量可不简单。
至少无法光靠手感和直接,拿取对应的茶量。
不过,有些喝了几十年茶的老茶客,从来都不用克秤称茶。
在他们看来,放多少茶叶能泡出一杯符合预期的茶汤,是得心应手的事。
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肌肉记忆。
但各位新茶友,还是不要盲目学习了。
肌肉记忆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需要千百次,甚至更多次的经验积累。
所以刚刚入门的茶友,或者泡茶手生的朋友,还是老老实实地买一把克秤回来吧。
每种茶的外观都不大相同,就以白茶为例,寿眉梗粗叶大,而白毫银针芽头饱满,这两种茶的体积完全不一样。
所以有时只靠直觉取茶的话,很容易判断失误。
抓一把银针可能超过10克,而一把寿眉,连5克都不到。
因此,凸显了克秤的重要性,用克称才能精准取茶。
若是用标准盖碗泡10克的白毫银针,简直是在浪费好茶。
优质银针的内质充沛,一般来说不用投那么多干茶。
只有精准投茶,才能控制好茶水比例,泡出一杯好茶。
每次泡茶前,拿出克秤称出合适的茶量,便不用担心泡出一杯过浓或过淡的茶汤。
《5》
眼见不一定为实,这句话在泡茶这件事上同样适用。
毕竟,每类茶的采摘标准不同、工艺不同,干茶的体积也不同。
如此一来,即使掌握了一类茶的手感,下一次投别的茶时,便会产生误差。
茶圈内,有一部分人,对“称茶”这件事,始终抱着鄙夷的态度。
有的觉得好的茶,怎么泡都好喝,而品质不好的茶,怎么调整冲泡手法都不会好喝。
甚至还有人用略带嘲讽的语气,调侃称茶就像做数学题,算得那么精准,简直像是要做实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泡茶习惯,别人自然没资格改变他们的习惯。
然而,称茶是对一泡好茶最大的尊重,让它能发挥出自己的香气、滋味。
可以看出,喝茶是件随性自由的事。
无论在什么地方泡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规矩。
就算是同一款茶、同样的水和一样的茶具,都会泡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
这其中,和茶水比例脱不了干系。
说了那么多,还是建议茶友们用上克秤,精准投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