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旗人享受特有任职途径,升迁的空间也更大
众所周知,清朝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满、汉地主阶级联合政权。八旗制度是其根本制度,而在这个制度中的旗人无疑是清朝的统治支柱。在清廷入关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清朝建立了一系列专门为旗人制订的官职选任、升转等制度。这就意味着,旗人除了享有科举、捐纳等传统模式外,还可以享受专为旗人而设的特定模式入官,而这些模式入官相对于科举途径难度往往较小,给旗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清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旗人特定入职途径旗人世爵世职入官,亦可以世职荫子入官
所谓“世爵世职”,是指宗室之外得异姓公、侯、伯、子、男及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等世职入官,而得到这些世爵世职的往往是因军功授封的旗人,基本看不到普通民人的影子。基本上成为了旗人升迁的一大途径。
如以世爵世职身份出任武官。据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规定,八旗的满洲、蒙古、汉军都统,可以由“精奇尼哈番(子爵)以上官员题补”,即公、侯、伯、子四级爵位的担当。而阿思哈尼哈番(男爵)可以任副都统。
而子以下,男、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可授为前锋参领。拖沙喇哈番(云骑尉)可授为骁骑参领、护军参领。轻车都尉、骑都尉及轻车都尉品级官员、骑都尉品级官员可担任信炮总管、步兵总管等官员。骑都尉、骑都尉品级官员、云骑尉品级官员可以授予步军副尉、城门尉。云骑尉、云骑尉品级官员可授予步军校、护军校。
以世爵世职身份出任文官。如上述的公、侯、伯、子、男爵位,其子、男两个爵级可以在六部充当司员,并可兼任郎中、员外郎、主事。而据嘉庆年间编修的《钦定八旗通志》记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轻车都尉可以担任科道官和郎中、骑都尉可任员外郎、云骑尉担任主事。
荫子为官。这些世爵世职旗人不仅可以直接为官,而且还可以照高级官员荫子。所荫之子为荫生,这些荫生在学习清语、骑射再根据父、祖品级授官。如康熙十年(1671年),满八旗一品官荫生可授予员外郎;二品官荫生可授予部院司主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丞等官;三品官荫生可以担任通政使司经历、太常寺典簿、光禄寺典薄等官;四品官荫生可以担任鸿胪寺主簿。
官学生入官
官学生是各种八旗学校的学生,如国子监官学、景山官学往往招收一定年龄的八旗幼童入学培养行政人才,在学习年限满后,进行考试授予官爵,他们所担当的大部分职位是笔帖式的基层的低级文官,努力一把,以后当个主事,也会有好的前途,“笔帖式擢补主事,或不数年,辄致通显”。
翻译科举
这是清朝专门为旗人,尤其是满八旗旗人安排的入仕之路。而考试内容相对于正规科举也相对简单,简直就是放水,仅仅是将我国儒家经典的一段文字翻译成满文,合格者即授予官职。据《钦定八旗通志》记载,翻译科进士可以被授予知县或六部主事,相当于六、七品官。举人可以担任翰林院典簿、詹事府主簿、光禄寺署臣,国子监监臣、博士等官员。
选补侍卫、拜唐阿
侍卫是守卫皇宫、行宫等皇帝住所,保卫皇帝的武官,侍卫的核心人员主要是由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的满、蒙子弟构成,“以八旗将士平定海内,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天子所自将,爰抡其子弟命曰侍卫”,当然部分也有下五旗子弟参与,后来还增加了汉侍卫。这些侍卫都是有品级的侍从。他们留在皇帝身边办事,一旦被皇帝看重,往往能当上高级武官,或转文官,升职空间很大。像瓜尔佳・鳌拜、钮钴禄・遏必隆都是侍卫出身。
而拜唐阿完全是从旗人内部挑选,负责各部门的杂务。拜唐阿虽然不属于官员序列,但只要充任拜唐阿就有资格往上爬进入中、高层军官之列。如蒙古正白旗官员乐善一开始就是拜唐阿,后转战有功,官至绿营武职的最高级军官一品直隶提督。
总而言之,旗人的上升通道那是相当开阔,不像普通汉族民人一样只能科举。据清末官员朱彭寿总结:“二百余年来,尚不足四百人,较之由他途进身之旗员,实居少数”。
以八旗旗人为主体的缺官制度,尤其满洲缺很是巨大为了保持八旗的统治地位,清廷将中央、地方的官职,以官缺的形式固定授予满人,蒙八旗和汉八旗处于次要地位,这些官缺往往有两个特点:第一、职掌事项极为重要。第二、满缺数量特别巨大。
如在中央,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翰林院都有满缺。而且每个部门满缺比例还不小。据《钦定八旗通志》记载,以内阁为例,总共193个人的编制,满洲缺就高达147人,占比高达76%;再以翰林院为例,87人的编制,满洲缺81个,占比高达93%。
再看地方文武官员比例,文职的督抚、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知府、知州、知县;武官如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俱互用满汉”。但很多军事要地之督抚长期以来也是“满缺”,所谓“钦定川陕、甘肃、山西督抚为满缺。至乾隆年间,仍遵其制”。
像直隶、山西沿边地区,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共133缺。据嘉庆朝《大清会典》卷三十七记载,其中“副将四缺,参将六缺,游击六缺,都司二十一缺,守备三十三缺,定为满洲缺”,共计满洲缺70个,占比高达52%,这些官职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均不容置喙。
另外如像盐政、织造、粤海关监督、淮安监督、九江道,“均用内府人”,所谓内府人,就是清朝内务府的旗人。
旗人入仕相对于民人出身的官员拥有相当特权旗人不仅在入官方面有特殊途径,即便是正式的科举,也是旗人占优,写一点在录取名额上有所体现。以顺治九年(1652年)科举考试为例,汉地民人参加科举,只录取共400人,而旗人中进士者有满洲进士35名,蒙古进士15名,汉军进士35名,共录取85人。而八旗的人口是远远低于内地民人的,可见旗人的录取率比内地民人高出不少。
而在官员铨选方面,旗人的资格限定比普通民人宽松的多,比如在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基本统治了除云贵以外的内地版图,其需要大量懂汉语的官员进行治理,而这些官员就是从汉八旗里选拔,参加廷试后,选取332人予以授官,标准是“文理优通者”,比正规的科举考试绞尽脑汁写八股实在简单不少。
再去翰林院掌院,原来担任这一职的门槛至少要翰林庶吉士。但清朝皇帝往往打破惯例,准许低于此资格的旗人进入翰林院,如阿桂是举人出身、和珅是生员出身。
旗人不仅仕途开阔、门槛低,而且在升迁方面也具备了相当优势。尤其对满八旗相当有利,以笔帖式升六部主事后,“六部主事,额设百四十缺,满、蒙缺八十五,补官较易”,满、蒙旗人占比60%,而这些主事之后很多都能当上高官。更不要说那些上三旗出身的侍卫,一旦为皇帝看重,出任文职高官不在话下:“内、外满大臣子弟,五年一次挑取侍卫、拜唐阿,以是闲散人员,勋旧世族,一经拣选,入侍宿卫,外膺简擢,不数年辄致显职者,比比也。”
还有赞礼郎一职,在典礼场合任司仪,须嗓音洪亮,接近皇帝,专门由满蒙旗人充任,“其历阶而卿相者实有其人”。由于职业门槛低,再加上升迁迅速,让人嫉妒不已,有“十年窗下苦,不及一声嚎”之说。
旗人任官制度的影响旗人仕途开阔,任官较为容易,以致于旗人获得了较多的官缺。地方上的某些旗缺、满缺,确实有行政方面的考虑,如长城沿边州县,往往蒙、汉杂居,确实需要满、蒙旗人充任官员理事。
但这种为了维持八旗统治地位的做法,弊端也是相当大。第一,导致官员队伍素质下降。不少旗人子弟只是依靠世爵世职恩荫进入官场,他们未必有汉员这样的能力,却进入了高官的序列,往往造成行政不利。比如苏昌,历任闽浙、两广总督,“其材具庸下,为僚属所揶揄,坐拥苞苴,初无善政”,他的儿子富纲“为滇督几二十年”,“目不识丁”,“合省传为笑柄”。
第二,皇帝往往以肥缺,肥差加惠于旗人和近臣,任人唯亲,这本身就是一种腐败,加剧了政治生态的坍塌。比如说负责税收的关税监督,对于这种肥却官差的分配选任,六分之五为旗人,六分之一为给普通汉官,其中内务府包衣旗人又占其中的六分之一。而像崇文门税关就是设定为满缺,旗人中的蒙古、汉官也不得染指。
据清末吏员崇彝介绍,肥缺如三库(银库、缎库、颜料库)、三口(张家口、杀虎口、山海关)税务监督,粤海关、淮南关监督、各处织造,都是旗人内选拔,粤海关一类的大肥差干脆是内务府司员充当的。
综上所述,从仕途上看,旗人明显比普通汉员要开阔,升迁的空间也更大。据《钦定八旗通志》的职官志部分来看,尤其是中央选任制度,完全是像满人倾斜。这样的举措对政治生态造成了诸多弊端,这也反映了清廷的民族局限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