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锡悦内乱案新证再升级

每日大观 2天前 阅读数 9 #社会

尹锡悦内乱案新证再升级

一场牵动韩国社会神经的司法风暴,正随着新证据的不断涌现持续发酵。自尹锡悦涉嫌发动内乱案进入司法程序以来,每一次庭审的进展都成为舆论焦点。5月12日,首尔中央地方法院第三次庭审的召开,不仅让案件迎来关键转折,更因核心证人的突破性证词,将"总统动用军队冲击国会"的争议推向新的高潮。

第三次庭审:秘密通话记录撕开案件新缺口

在第三次庭审现场,两位关键证人——特战司令部参谋长朴正焕与首都防卫司令副官吴尚培的出庭,成为最受关注的环节。其中,吴尚培的证词尤为震撼。据其陈述,在尹锡悦宣布实施戒严令的当晚,他与时任首都防卫司令部司令官李镇雨同乘车辆前往国会大厦时,亲耳听到尹锡悦通过一部秘密手机下达指令。"总统明确表示,即便国会撤销紧急戒严令,也要派军队闯入国会大厦。"更令人震惊的是,尹锡悦还放出"如果有必要,我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宣布戒严令"的强硬言论。

为增强证词可信度,吴尚培特别强调:"那天我清楚听到了他们之间的四通电话,秘密手机的来电显示明确标注是总统本人。"他详细描述了尹锡悦的具体指令内容——要求李镇雨带领军队进入国会大厦,派士兵将特定议员拖出会场,甚至在必要时开枪破门带人。这些细节的披露,将原本模糊的"戒严令争议"具象化为具体的行动指令,为"发动内乱"的指控提供了直接人证支撑。

证人态度反转:从信任到"被背叛"的心理轨迹

值得注意的是,吴尚培并非一开始就站在指控方。他在庭上坦言,最初相信尹锡悦的行为是合法的,也认为总统会为自己的决策负责。但当尹锡悦的律师石东炫在庭审中全盘否认与戒严相关的指控时,这种信任彻底崩塌:"我感觉被背叛了。"这种从"执行者"到"揭露者"的身份转变,不仅折射出案件背后的权力博弈,更凸显了关键证人证词的真实性与分量。

与吴尚培形成对比的是另一关键人物——时任首都防卫司令部司令官李镇雨。作为直接接收指令的军方高层,李镇雨早在去年12月就因涉嫌内乱及滥用职权被逮捕。今年2月出席尹锡悦弹劾案辩论时,他对涉及总统的电话指令问题始终保持沉默。但与此同时,前国情院第一次长洪壮源却在同一听证会上证实,尹锡悦确实曾通过电话下令抓捕政界人士。这种"部分证人沉默、部分证人揭露"的现象,让案件证据链呈现出复杂的多面性。

控辩交锋:证据合法性成新战场

面对控方抛出的"秘密手机指令"这一核心证据,尹锡悦律师团队迅速发起反击,坚称相关记录属于"非法获取"。尽管法院已批准将吴尚培的陈述作为证据,但同时也记录了辩方的异议。这种法律程序上的拉锯,恰恰体现了韩国司法体系对证据严谨性的重视——即便证词内容具有冲击力,仍需经过合法性审查才能最终被采纳。

庭审结束后,尹锡悦在法院入口处被媒体追问"是否为戒严令道歉"及"是否下令冲击国会"时,选择保持沉默。这种"不回应"的态度,既引发公众对"是否心虚"的猜测,也让案件的舆论场持续升温。

案件延伸:"第一夫人"涉入再添变量

此次庭审的另一关注点,是案件影响范围从尹锡悦本人向其亲属延伸。韩国检方已要求尹锡悦夫人金建希以嫌疑人身份,于5月14日就"政治掮客明泰均介选案"接受传讯。据悉,金建希多次被指介入国会议员选举,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和《政治资金法》。尽管其是否到案尚不明确,但这一动态无疑为案件增添了新的变量——若"第一夫人"的涉入被坐实,可能进一步动摇公众对尹锡悦政府执政合法性的信任。

司法进程:从庭审到宪法法院的关键几步

回顾案件时间线,自4月14日首次庭审尹锡悦否认所有指控,到4月21日第二次庭审媒体首次获准拍摄现场,再到5月12日第三次庭审的"秘密手机指令"曝光,案件正沿着"证人出庭-证据交锋-法律辩论"的路径稳步推进。根据韩国法律程序,若首尔中央地方法院最终认定"发动内乱"罪名成立,尹锡悦可能面临终身监禁甚至死刑的重罚。但在此之前,案件还需经历宪法法院的多轮公开辩论——据悉,宪法法院已计划举行第六次公开辩论,届时将有更多证人出庭,进一步还原事件全貌。

这场持续数月的司法拉锯战,不仅是对尹锡悦个人政治生涯的重大考验,更是对韩国法治体系的一次全面检验。当"总统动用军队冲击国会"的指控从模糊传闻变为具体证词,当关键证人从执行者变为揭露者,当案件影响从个人延伸至亲属,所有的细节都在提醒:在法律面前,没有绝对的权力,只有需要被验证的证据与必须被遵守的程序。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尹锡悦内乱案的司法进程都将成为韩国政治史上的重要坐标——它既记录了权力运行的边界,也彰显了法律对公共秩序的守护。而随着更多证人的出庭与证据的披露,这场牵动全国的"司法大戏",终将在法律的天平上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尹锡悦内乱案/韩国庭审/新证曝光/戒严令/法律程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每日大观

每日大观

一起从信息碎片中 清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