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是如何割韭菜的?
网贷,即互联网贷款,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作为出资方(负责贷前审批及放款),披着科技公司外衣的网贷平台作为信息中介机构提供助贷服务(负责收集客户信息及贷后管理)。
如今,网贷广告几乎随处可见,短视频平台(某音)平均每刷5条视频就插入1条网贷广告,短剧平台(某茄)每刷不到10集就弹出1条网贷广告,均是打着“利息低、放款快”的旗号诱导用户注册。常见的网贷平台主要有桔多多、洋钱罐、你我贷、安逸花、马上消费、小花钱包、小赢卡贷、好分期、宜享花、省呗、我来数科、哈啰、轻花优品,360借条,微博钱包、借呗等,大多数平台存在虚假宣传、合同欺诈、违规收费、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暴力催收等问题。
网贷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割韭菜,直到把借款人逼上绝路的呢?且看笔者具体分析。
网贷属于纯信用贷款,那么查询个人征信是必不可少的。借款人每提交一次借款申请,个人征信报告就会留下一条查询的痕迹,此外还可以看到所有金融机构的授信额度和贷款余额。网贷的综合息费往往年化24%甚至36%,部分黑网贷的综合息费通常比本金高出数倍。笔者查看部分网贷平台的合同包发现,除借款合同外,还有委托担保合同、咨询服务协议等附属合同。
以小赢卡贷平台的合同包为例,借款合同约定的利率是年化5%,委托担保合同约定的担保费金额折合年化31%,其中担保费金额是利息金额的6倍。以借款本金1万元、期限12个月为例,按等额本息还款方式计算,借款人承担的总费用为2055.45元,循环使用5年,本金轻松就翻番。
而金融机构线下贷款的利率是多少呢?最低可以做到年化3%,最高也不会超过10%。同样以借款本金1万元、期限12个月为例,按年化3%计算借款人承担的总费用为163,24元,按年化10%计算借款人承担的总费用为549.91元,相较网贷的资金成本,线下贷款明显要低得多。
不难发现,参与网贷平台放款的金融机构大多都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几乎看不到中农工建等国有大行的身影。全国性商业银行不仅没有参与,而且线下贷款审批对个人征信上的网贷记录异常反感,难道是它们看不上这点蝇头小利吗?国有大行也提供信用贷款产品,年化利率通常不会超过一年期LPR的4倍(按最新的报价利率计算上限为12.4%)。
同样都是金融机构放款,无论是贷前审批还是贷后管理,流程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网贷平台的综合息费高出那么多?
除正常借款利息外,综合息费还包含担保费、管理费、咨询费等。为了更快套现,部分网贷平台还研究出会员费之类的收费项目,借款人一旦不小心勾选了“连续包月”或“自动续费”,平台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从借款人绑定的银行卡扣钱了,实际上跟盗抢没什么区别。
如此高的息费,一般人是承担不起的,也没有哪种生意可以提供如此高的回报。于是,终有一天借款人将要逾期了。出于对催收的恐惧和维护个人征信的考虑,借款人选择从其他网贷app申请借款,从而避免了逾期,此后便陷入了“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随着征信查询次数的增加和负债总额的提高,借款人申请借款通过的概率越来越小,金融机构开始抽贷或者断贷,最终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到头了,借款人还是迎来了逾期这一天的到来。家庭条件稍微好些的,找亲戚朋友张口补上窟窿是最好的结果,家庭条件不好的,等着被催收或被起诉就好了。欠网贷虽不至于坐牢,但借款人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不小心就崩了。
尽管监管部门出具了催收指引文件,不过这充其量也就是个指导意见,根本约束不了催收人员的行为。借款人不妨看下手机上这些网贷app的权限,如果能读取联系人、通话记录甚至短信,你觉着平台可能不主动收集吗?虽说金额比较小不至于上门催收,爆通讯录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再者网贷平台的起诉成本非常低,一番骚操作,借款人无异于“社死”。
部分借款人甚至抱有侥幸心理,找法务公司和网贷平台谈延期还款,无非就是免催罢了,该还的本金和利息还是一分都不会少。碰上黑法务,借款人签了合同付了钱,直接找不到人了,报警又达不到立案标准,只能自认倒霉。
网贷的整个利益链条,没有一个不是奔着割韭菜去的。比如洋钱罐、省呗等,明显就是平台直接关联方收取担保费,会员费也都是平台运营主体收取,躲在背后的商业银行坐享渔翁之利。两个监管部门,一个给商业银行站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个给网贷平台站台(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消费者维权堪比蜀道之难。
如果有能力结清当前使用的网贷,请联系平台客服结清、关闭授信额度、注销账户。根据征信报告自动清除规则,查询记录2年之后自动清除,正常借贷记录5年之后自动清除。千万不要等用到征信时才想起来去维护它!
如果没能力结清当前使用的网贷,请及时止损,避免不了逾期的结局,那就趁早逾期。借款人只需熬过催收、起诉的阵痛期,坐等平台主动提供打折结清方案。网贷问题属于民事纠纷,况且它们想要的只是借款人的钱。
珍爱生命,远离网贷,不要沦为资本的奴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