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某乡镇将建文化中心,总占地26955㎡!

太叔子淳爱分享 1个月前 (02-28) 阅读数 1 #社会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小小的文化中心,能给一个乡村带来什么?不仅仅是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更是点燃乡村文化复兴的星星之火。仙游县赖店镇,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地方,即将迎来一个占地26955平方米的田园综合文化中心。这可不是简单的“锦上添花”,而是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它将撬动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

你可能会觉得,一个文化中心而已,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别急,咱们细细分析。在中国广袤的乡村,文化阵地往往是薄弱环节。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文化生活单调乏味。村里的祠堂、戏台,逐渐被废弃,传统的民俗文化也面临失传的危机。这个时候,一个现代化的文化中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提供图书阅览、文艺演出、体育锻炼等场所,更能成为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的载体。

赖店镇玉墩村的这个文化中心,规划可谓用心良苦。改造现有建筑,提升周边景观,新建生态停车场、连廊、文化广场和成品木屋,甚至还添置了蝴蝶雕塑小品和照明灯具。这不仅仅是硬件的提升,更是对村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视。想象一下,傍晚时分,村民们在广场上跳广场舞,孩子们在木屋里阅读,老人们在连廊下聊天,这不就是一幅美好的乡村生活画卷吗?

当然,建设文化中心,绝不仅仅是盖几栋房子、添置几件设施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文化中心“活”起来,真正融入村民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文化中心的内容建设要接地气。不能照搬城市里的模式,搞一些村民看不懂、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比如赖店镇的特色民俗、传统手工艺等,将它们融入到文化中心的活动中。可以举办一些民俗表演、手工艺培训班、农产品展销会等,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文化中心的运营管理要灵活。不能完全依赖政府投入,要探索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文化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也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经营性活动,比如开设农家乐、销售土特产等,实现文化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文化中心的服务对象要全面。不能只关注老人和孩子,也要吸引年轻人回到乡村,参与文化建设。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活动,比如直播乡村美景、分享农耕经验等,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乡村、了解乡村、热爱乡村。

有人可能会担心,花这么多钱建设文化中心,会不会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毕竟,1002.9945万元的预算,对于一个乡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我们要看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如果乡村没有了文化,就失去了灵魂。文化中心建设,正是为了留住乡村的根,守住乡村的魂。

退一步讲,即使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文化中心建设的意义。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村民的意愿,就能把文化中心建设成为真正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更何况,赖店镇玉墩村的田园综合文化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田园综合体建设相结合,将文化、旅游、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游客来这里,可以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耕文化,购买特色农产品,感受乡村的魅力。这不仅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更能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几年后,玉墩村的文化中心,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文化地标。村民们在这里找到了精神寄托,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发展机会,游客们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到那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就会发现,当初的投入,是多么的值得。

乡村振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文化中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我们期待着,赖店镇玉墩村的田园综合文化中心,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典范,为更多的乡村带来希望和活力。它就像一颗种子,播撒在乡村的土地上,终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仙游县赖店镇的这一举措,绝非个例。它代表着一种趋势,一种对乡村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重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乡村的根,不能丢掉乡村的魂。只有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这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文化中心,能为赖店镇,乃至整个仙游县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太叔子淳爱分享

太叔子淳爱分享

欢迎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