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何对秦观这首词爱不释手,还题在扇面夸万人不及?

古今史话匣子 1天前 阅读数 18 #推荐

北宋词坛,人才辈出,佳作如云。苏轼,这位文学巨匠,以其豪放洒脱的词风独树一帜,佳作名篇数不胜数。然而,有一首词却让他格外钟情,甚至将其中两句题在扇面上,时常把玩,还发出 “万人都不及” 的赞叹。这究竟是怎样一首词,能让见多识广的苏轼如此倾心?它就是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

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 ,“苏门四学士” 之一。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在被贬郴州的途中,内心的愁苦、迷茫与无奈如潮水般汹涌,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词的开篇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营造出一种朦胧、凄迷的氛围。大雾弥漫,楼台隐匿不见;月色朦胧,渡口迷失方向;那令人向往的桃花源,更是遥不可及。这不正是秦观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吗?仕途的不顺,理想的破灭,让他仿佛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找不到前行的道路。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进一步渲染了这份孤寂与凄凉。在这寒冷的春日,秦观独自被困在孤寂的旅舍中,耳边传来杜鹃凄厉的啼叫,眼前是渐渐西沉的斜阳。此情此景,怎一个 “愁” 字了得!他的孤独、他的哀怨,都融入了这字里行间。

下阕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运用典故,写友人寄来书信和礼物,本应是温暖的慰藉,却在秦观心中堆砌起无尽的愁恨。因为身处贬谪之地的他,北归无望,这些来自亲友的关怀,反而更凸显出他当下处境的艰难,让他愈发感到痛苦和无奈 。

而最让苏轼为之倾倒的,便是结尾两句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郴江本是围绕着郴山流淌,可它为何要流向潇湘呢?这一问,看似无理,实则饱含深情。秦观以郴江自比,感叹自己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乱,被迫踏上这艰难的贬谪之路。他的命运,就如同这郴江一般身不由己。这种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对自身遭遇的无奈,引起了苏轼深深的共鸣。苏轼一生同样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他深知其中的苦涩与艰辛。当他读到秦观这两句词时,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内心的情感瞬间被点燃。

苏轼与秦观,亦师亦友。苏轼欣赏秦观的才华,对他关爱有加。秦观的词风婉约细腻,与苏轼的豪放风格截然不同,但这并不妨碍苏轼对他的喜爱。在苏轼眼中,秦观的词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深沉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而《踏莎行・郴州旅舍》,更是将秦观的这种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苏轼将这两句词题在扇面上,不仅仅是对秦观才华的认可,更是对这份情感的珍视。每当他看到扇面上的词句,就能想起秦观,想起他们之间的情谊,想起那些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

如今,我们再读这首词,依然能感受到秦观当时的痛苦与无奈,也能体会到苏轼对它的喜爱之情。这首词穿越千年的时光,至今仍散发着动人的魅力,让我们不禁为古人的才情与情感所折服。如果您也被这首词打动,不妨点赞关注,一起感受诗词的魅力,说不定好运也会随之而来哦!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古今史话匣子

古今史话匣子

打开史话匣子,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如潮水般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