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密码|(二)先秦时期夏朝人名的特点
文/子椿
上文说过,三皇五帝上古时期,带有同一血缘关系的部落,群居生活。这一时期生产力低下,同一族群往往以母系血缘为纽带,氏族成员属于同一母亲。如《庄子·盗跖》:“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昔太古常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
一、氏族部落由母系转向父系
为了区分和其他部落的不同,便产生了用姓氏来命名。而姓氏的命名比较随意,往往以居住环境的特征、族群崇拜等为名,形式为“某某氏”,这就是最早的氏族部落。
随着生产力发展,男子的身体优势展现出来,逐渐成为氏族部落的主导和首领,但是氏族部落仍沿用以前的名字。当这个部落扩大到一定规模后,由于生产资料的匮乏,一部分人便离开原来部落,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形成新的部落。
新部落和原部落属于母子关系或父子关系,新部落之间属于兄弟关系。为了标明族系(团结抵御外族),便共用一个姓,而氏族名称不同,这就是所谓同姓部落。(这是由氏向姓的转变,这里的氏,指的是“氏族”的氏,而不是周朝以后姓氏的氏。)
二、上古八大姓
从古代留下的典籍资料来看,上古同姓部落最著名的有八大姓:
姬姓:起源于黄帝。《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姬姓有有熊氏、金天氏、高辛氏等。
姜姓:起源于炎帝(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姜为姓。神农氏、共工氏、有邰氏皆为姜姓。
姒姓:起源于禹的父亲鲧,鲧为尧之崇伯,尧赐鲧姓姒。有崇氏(鲧的部落)为姒姓。
嬴姓:起源于少昊后裔大费(伯益),舜赐姓。《史记·秦本纪》:“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伯益),舜赐姓嬴氏。”
姚姓:起源于舜后裔,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妫姓:起源于舜后裔,唐《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
妘姓:起源于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
姞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
当然上古时期并不仅仅是八姓,还有很多姓,代表着不同的部落。如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依殷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同姓部落,代表血缘关系近;姓不同,代表部落血缘关系就远。古人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同姓部落之间婚配(近亲婚姻)后代存活率较低,容易出现疾病。如《左传·僖公二十年》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于是得出朴素而科学的结论“同姓不婚”。如《国语·晋语》又称:“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三、史书记载夏朝人物和氏族部落
夏朝以前,氏族部落尚处在原始社会,部落首领依靠禅让和推选。当然上古时期部落群体之间都是同血缘关系,可是尚没有赤裸裸的父传子关系。自大禹建立夏朝后,社会进入家天下,随之成为几千年圭臬。
那么夏朝人的名字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开列出夏朝君主的名字。据史载,夏朝共经历十三世、十七帝,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桀,前后约四百七十一年。
中间太康失国,有穷氏首领后羿,后羿家臣寒浞分别另立政权。“有穷“是什么意思?《左传·襄公四年》孔颖达疏:“羿居穷石之地,故以穹为国号,以‘有’配之,犹言‘有周’、‘有夏’也。”笔者认为穷通穹,苍穹,是指后羿擅射的特征命名。
另外《史记》中还记载的有司法之祖皋陶,掌管礼仪的伯夷(姜姓)以及伯夷之子掌管四岳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掌管草木鸟兽的朱虎、熊罴,掌管音乐的夔,以及掌管传命(纳言)的龙,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员(天文官)羲氏、和氏等等。
其他姓氏部落,如风姓有任氏(有仍氏),涂山氏,有扈氏,斟灌氏,斟鄩氏,有缗氏,有莘氏,有男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等等。
四、夏朝姓名的特点
第一,氏族名字中多出现“有”字。夏朝处于氏族部落和同姓部落并存的情况,他姓氏族并不隶属夏朝管辖。至于“有”,有的学者认为是助词,没实际含义。有的学者认为一般表示存在的意思。
第二,同姓不婚。夏朝已经明确确立同姓不婚的习俗,同姓部落和异姓部落相互婚配。
第三,起名随意。夏朝和上古时期相同,起名也相对自由,没什么规则。多以居住地特征、官员职能、自身擅长等起名。
第四,史料不载姓。夏朝君王因为是一个姓,姒姓。所以历史记载,极少记载姓,只记录名。
第五,名中出现排行。如启的儿子太康、仲康,四岳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等。
第六,名字出现天干。夏朝确立历法,就是至今沿用的天干地支历法夏历(农历)。在夏朝后期名字中出现天干命名。如君王胤甲、孔甲、履癸(桀)。
以上就是夏朝人名的特点,纯属个人看法,如有纰漏和舛误,欢迎指正。
2025/5/12榆木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