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晚年遭弟子质疑,跌入水坑数天后去世,2字遗言鼓励后人千年
说起玄奘这人,多数人脑海中头一个冒出来的,便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形象。
虽说唐僧的原型是玄奘,但他俩经历差异巨大。玄奘一路求取真经,遭遇的艰难困苦,可不是唐僧能相比的,这其中的艰辛程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唐僧身边有仨本事厉害的徒弟护着,背后还有唐太宗撑腰,甚至一群神仙在暗中帮忙。可玄奘呢,既没助力,想去探寻真理,唐太宗又不答应,没办法,只能悄咪咪地开启行程。
历经17载,他成功取回真经,然而,因李世民的某些举动,他遭弟子误会。李世民究竟干了啥?为啥要这么做?而他——玄奘,又留下了哪两个字?
【坎坷求经路】
玄奘有着十足的学霸劲头,一辈子痴迷于佛法,一门心思要把佛法研究得明明白白。那时候唐朝关于佛法的理论学说丰富多样,玄奘逐一钻研学习。
学完后,他愈发困惑,心中满是疑问,却找不到人解答。这时,他萌生出前往天竺求取真经的念头。要知道,天竺作为佛教发源地,肯定有唐朝所没有的佛经,能为他答疑解惑。
玄奘这人行动力超厉害,一有念头,马上就向朝廷递申请。只要朝廷点头答应,他就能跟《西游记》里那般,手持通关文牒,在西域各处通行毫无阻碍。
遗憾的是,现实和《西游记》不一样。玄奘向朝廷提出的申请,并未得到批准,不像小说里那般顺遂。
唐朝刚建立那会,周边局势不稳,突厥和吐蕃心怀不轨。朝廷便下禁令,不许任何人进出唐朝。一方面是怕百姓遭突厥、吐蕃侵害,另一方面也是防止他们派奸细摸清唐朝底细、传递情报。
玄奘的理想的确十分高尚,可朝廷不能单单为他破这个例。一旦开了头,其他人见有先例,肯定都跟着学,那局面就不好把控了。
玄奘没因困难就丢掉理想,既然光明正大走不通,那就悄悄溜出去呗。他想着,反正不能让理想就这么夭折,得想办法达成。
他历经艰难,翻山过河才到瓜州,结果被人瞧见。李世民听闻后大为光火,玄奘这么做简直是公然不给皇帝面子,于是李世民立即下令要把玄奘抓起来。
实在没办法,玄奘只好选择走那些鲜有人烟的小道。一路上,常常好多天连个人家影儿都瞧不见。饿了,他就摘野果子填肚子;渴了,便找露水来解渴。
历经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玄奘终出大唐范围。可西域状况堪忧,各国冲突不断,战火频发,与此同时,突厥、吐蕃的军队也时不时现身,局势颇为复杂。
这段时间,他险些滞留在高昌国。那时高昌国的国王麹文泰对佛教极为痴迷,玄奘因佛法造诣深厚,深受麹文泰敬重,成了他的贵客。麹文泰每次碰见玄奘,总有许多话要交流。
麹文泰恳请玄奘留下来,当高昌国的国师。但玄奘一门心思只在求佛上,专注执着,对麹文泰的盛情,一次次委婉拒绝。
最后,玄奘的坚持打动了麹文泰,他同意让玄奘离去。不仅如此,麹文泰还为玄奘提供诸多助力,正是因为这些,玄奘才能顺利平安抵达天竺。
【李世民的为难和弟子的误解】
玄奘抵达天竺后,四处寻访有名的高僧。他既虚心向高僧们讨教,也会和他们展开辩论。经过好些年,玄奘在天竺声名远扬,那名气可大得很。
当他自认为佛法修行达到很高境界,便携带众多经书启程回大唐。那时,经西域商人传播,他的大名已在大唐传开,大伙都晓得唐朝出了这么一位厉害的高僧。
玄奘抵达长安时,城里热闹非凡。大街小巷几乎没了闲人,大家纷纷涌出家门,在道路两旁排开,热烈欢迎他的归来。
按说唐太宗李世民本打算亲自迎接玄奘,玄奘为唐朝争了不少光。可那时李世民在前线带兵打仗,没在长安城里。没办法,他只好让房玄龄替自己去迎接玄奘。
依玄奘盘算,这事告一段落,便该一面翻译天竺经书,一面四处传扬佛法。但现实不遂人愿,他发觉自己压根没办法离开长安城,无法按原计划展开后续的修行弘法行动。
阻力源自朝廷,确切说是唐太宗李世民。每次他一提想离开长安城,朝廷便会绞尽脑汁,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横加阻拦,不让他如愿。
李世民曾提议玄奘还俗,到朝廷做官。可这并非玄奘心中所求,他只能委婉拒绝。此事就是很出名的“帝诏弃淄”。
李世民这般行事,肯定有其自己的盘算。他必然是经过一番思考权衡,才做出如此举动,背后有着他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与谋划。
起初,玄奘在那时名气极大,几乎与皇帝不相上下。虽说玄奘一门心思向佛,但难保有人会借他之名,做出对朝廷有害的事。
再者,李世民想凭玄奘的威望给自己正名。“玄武门之变”后,他名声受损,尽管做了不少补救,效果却不理想,便企图借玄奘的影响力,扭转大众对自己的看法。
要是玄奘这样的大德高僧肯还俗入朝为官,给李世民装点门面,对李世民来讲,那简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最后,李世民偏爱道教,对佛教兴致不高。玄奘屡屡申请出城,皆为传播佛法。李世民觉得放玄奘走会给道教找麻烦,从自身对道教的倾向考虑,他肯定不会同意放行。
尽管玄奘推辞了李世民的美意,可他没就此停歇。朝廷时不时就安排些事儿给玄奘,导致他没办法安安静静地翻译佛经、深入研究佛法。
玄奘心里更不是滋味儿,连自己的弟子都误会他。弟子们觉得他贪图荣华,一心只为朝廷效力,完全没了云游四方、传播佛法的心思。
玄奘内心其实想推掉朝廷的事务,但哪能真拒绝呢?要是今儿个拒绝了,说不定明儿就没机会翻译佛经了,他可承担不起这后果。
遗憾的是,这些事儿他没法跟别人讲,只能独自默默承受。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都被他藏在心底,自己扛下所有,将痛苦悄然咽下。
【大限将至,留下两字,影响长远】
在公元664年,玄奘不小心掉进水里。那一刻,他心里明白自己恐怕时日无多了。紧接着,他赶紧把弟子喊到跟前,将身后之事一一作了交代。
有弟子向大和尚发问:“大和尚,您能确定自己往生后会进入弥勒菩萨的内众之中吗?”
玄奘沉默许久才回应:“得生” 。话落,他缓缓闭上双眼,就此与世长辞。
玄奘这辈子一门心思就想探寻真理。可个人力量实在有限,哪拗得过皇帝呢。皇帝的想法,他压根没办法阻拦,即便心有不甘,也只能无奈接受现实。
李世民仿佛成了他身上层层禁锢的绳索,使得他行事处处受限,根本没法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换位思考一下,这处境着实令人感到绝望。
但玄奘没就此灰心,一句“得生”表明他仍心存希望。要是有下辈子,他铁定全身心传播佛法。若下辈子不成,那就下下辈子接着来,定要达成心愿。
绳锯木断,铁杵成针,只要意志坚定,每个人都能迎来理想成真之时。听闻好多人正是知晓了这番道理,才咬牙坚持,最后做出了一番成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