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取款身亡后续:银行回应家属不听劝,家属获赔10万,选择和解
在规矩面前,真的就不能用人情通融吗?
5月14日,湖南一名64岁女子因为重病缠身,所以委托家属取钱,银行在得知当事人生病后,依然表明需要本人到场才可取钱。
然而当老人到达银行后,钱非但没有取出,反而她也因病,当场死在了银行中。
此事一经爆出,这家银行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甚至被标上了“没有人情味”的标签。
那么,如今这件事的最新进展如何呢?银行又爆出了什么隐情?竟然让严苛的网友们都开始向着银行了。
大龄老人难免会有这病那痛的病症,而这位老人更是严重,身患偏瘫、糖尿病等疾病,当时更是因为摔断了腿,所以人还虚弱地躺在医院。
一来二去钱就成了大问题,因此女儿和女婿就拿着老人和她的身份证去银行,代替老人取钱五万块钱。
这做法都可以理解,毕竟老人病重动不了,但是这件事,从家属输密码时就开始走向不对的。
连着三次的机会,密码全都不正确,如果此时你是银行,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也是起疑心?即便是女儿,是不是也会担心老人是否被骗。
所以银行工作人员当即表示,“需要本人到场”的做法也是合情合理,毕竟是按照规矩办事,输错了密码,工作人员也无法替银行卡的户主做主。
因此,家属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昏迷的老人抬到了银行,银行见状,当即打开绿色通道配合着家属取钱。
期间,内勤行长建议可以转款至医院账户,但是家属依旧坚持取现金。
这一做法实属不理解,因为到哪都是自己的钱,你要钱治病,银行直接打款给医院那岂不是方便了很多,为啥女儿又不同意,莫非是另有隐情?
但是取现就需要重置密码,此过程要人脸识别,过程中要眨眼睛和摇头,这对于一个躺在担架中的老人无疑是件难事。
来来回回耽误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还是没有办理成功。
期间,工作人员多次告知老人可以回去,可由家属留下来办理,但是家属却并未理会。业务耗时了2个小时,老人因为心源性休克去世。
很明显,这期间银行已经表明了老人可以回去了,可是家属却没有下一步的指示。
在这件事情中,有很多的疑点,看了多家媒体的报道后,他们对于银行的做法,像是劝阻老人,还有转账至医院都是一样的。
可是,有一点家属和银行的说辞不一样。
那就是银行是否在老人来之前就已知老人病重?
银行称,在首次办理时,接待的家属都没有提及老人的病情,但是却启动了应急的流程,强调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但需要预约。
因此,一时之间多数网友都表示,银行的做法是正确的,反倒是家属的做法还有些可疑。
但是在采访中,老人的侄子却表示,老人女儿表示不懂有上门服务,这就和银行的口述相悖了。
在家属的采访中,家属却是表明了老人是有重病在身,病危来不了,但是银行坚持要让本人到场,并且没有主动告知上门服务,所以家属自然是不知道上门服务这一茬事的。
这也是为啥,一家人铤而走险,就算是抬着轮椅,也要把老人抬到银行去取钱。
看到这之后,网友们也都要懵圈了,因为这俩人的口径都不一样,到底该相信谁?
到目前为止,仍旧没有银行的监控和录音老提供证据,家属自然是不同意银行的一面之词,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态度,那就是“可以说我们碰瓷,但是要求看监控证明。”
可是记者在询问银行时,银行始终没有回应,甚至就连农业银行的官方账号都关闭了评论功能。
但是到今天,这件事就再次有了进展,银行和老人的家属双方达成了和解,并且银行还给家属了10万元的慰问金,用来负责老人的丧葬费用,家属也不想再追究银行的说法了。
这一做法,反倒让该银行坐实了没错的一方,毕竟,慰问金和赔偿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最后银行给了家属十万元和解,也是怕事情闹得越来越大,双方选择和解才能让老太太在天之灵能够安息。
希望以后能有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服务,专门面向这种没有能力取钱的户主,避免再次发生这种事件。
不知道大家觉得这个案子谁对谁错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