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追踪】母婴安全防线竟成暴利温床?央视3·15揭开卫生用品惊天内幕
这种"废品翻新"模式背后,藏着条完整的黑色利益链。知情人士算过笔账:企业以0.2元/片的成本收购残次品,简单处理后再以1.5元/片批发,利润率超650%。而消费者买到这些产品后,轻则引发皮肤过敏,重则导致妇科感染。某三甲医院妇科主任指出:"发霉卫生巾含有的黄曲霉素是强致癌物,漂白残留的氯化合物可能破坏生殖系统酸碱平衡。"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监管的"灯下黑"。涉事企业不仅持有消字号认证,其产品检测报告也赫然显示"符合国家标准"。调查发现,这些认证多是通过送检合格样品、生产劣质产品的"双轨制"手段获取。当记者质问为何不按规销毁时,企业负责人竟称:"销毁要倒贴处理费,我们这是在帮社会减少浪费。"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三大症结:首先,卫生用品国标更新滞后,现行GB15979-2002标准已实施22年,对新型材料、化学残留等缺乏约束;其次,市场监管存在"以检代管"思维,企业送检合格就能畅通无阻;最关键的是违法成本过低,梁山希希公司近三年被处罚6次,累计罚款不足20万元,与其数千万非法所得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要筑牢母婴安全防线,必须建立"源头追溯+过程监控"的全链条监管。一方面需在包装上增设防伪芯片,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原料来源、质检记录;另一方面要压实平台责任,电商对卫生用品商户必须查验销毁证明。只有当每个残次品都能追查到销毁记录,才能真正斩断这条吸食消费者健康的黑色产业链。毕竟,没有什么商业利益,值得用母亲和孩子的健康来交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