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追踪】母婴安全防线竟成暴利温床?央视3·15揭开卫生用品惊天内幕

栀梎 3周前 (03-16) 阅读数 0 #推荐

当消费者抱着对母婴品牌的信任走进超市时,恐怕不会想到货架上某些"正规产品",竟来自废品回收站。在央视3·15晚会曝光的系列问题中,梁山希希纸制品公司的卫生巾翻新产业链,撕开了母婴行业最触目惊心的暗疮。

在山东梁山工业区,本该销毁的卫生巾残次品正经历着"魔幻重生"。调查记者暗访发现,这家持有正规资质的企业,长期以每吨2000元的低价,从知名厂商回收待销毁的瑕疵产品。这些带着污渍、霉斑甚至昆虫尸体的废弃品,经过工人徒手分拣后,被重新包装成"特惠装""清仓款",以市场价7折流向县域超市、农村集市。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产品经化学漂白处理后,竟冒充新品混入电商平台。

"这些残次品连焚烧厂都不敢收,就怕污染环境。"某卫生用品行业质检员透露,正规销毁流程需要全程录像监管,但个别企业通过"阴阳合同"钻空子。梁山希希公司就利用"废品回收"资质作掩护,将分拣车间伪装成环保处理站,实际将80%的"废品"改头换面。暗访画面中,成堆发黄的卫生巾棉芯直接堆在油渍斑斑的水泥地上,分拣工人连基本手套都不佩戴。

这种"废品翻新"模式背后,藏着条完整的黑色利益链。知情人士算过笔账:企业以0.2元/片的成本收购残次品,简单处理后再以1.5元/片批发,利润率超650%。而消费者买到这些产品后,轻则引发皮肤过敏,重则导致妇科感染。某三甲医院妇科主任指出:"发霉卫生巾含有的黄曲霉素是强致癌物,漂白残留的氯化合物可能破坏生殖系统酸碱平衡。"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监管的"灯下黑"。涉事企业不仅持有消字号认证,其产品检测报告也赫然显示"符合国家标准"。调查发现,这些认证多是通过送检合格样品、生产劣质产品的"双轨制"手段获取。当记者质问为何不按规销毁时,企业负责人竟称:"销毁要倒贴处理费,我们这是在帮社会减少浪费。"

卫生巾翻新产业只是冰山一角。晚会同期曝光的河南商丘"毒内裤"事件,同样暴露出卫生用品监管漏洞。当地小作坊用化纤布料冒充纯棉,生产过程完全不灭菌,却贴着"医疗级"标签销往全国。这些案例共同指向核心问题:在母婴产品这个需要绝对安全的领域,为何总有毒瘤野蛮生长?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三大症结:首先,卫生用品国标更新滞后,现行GB15979-2002标准已实施22年,对新型材料、化学残留等缺乏约束;其次,市场监管存在"以检代管"思维,企业送检合格就能畅通无阻;最关键的是违法成本过低,梁山希希公司近三年被处罚6次,累计罚款不足20万元,与其数千万非法所得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要筑牢母婴安全防线,必须建立"源头追溯+过程监控"的全链条监管。一方面需在包装上增设防伪芯片,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原料来源、质检记录;另一方面要压实平台责任,电商对卫生用品商户必须查验销毁证明。只有当每个残次品都能追查到销毁记录,才能真正斩断这条吸食消费者健康的黑色产业链。毕竟,没有什么商业利益,值得用母亲和孩子的健康来交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栀梎

栀梎

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