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热爱越来越远, 是一辈子最大的悲哀

科技散步 7年前 (2018-07-09) 阅读数 0 #科技

恍恍惚惚,正式毕业至今已经一年。

在较早之前,产生了是否应该纪念的想法。之后,仪式感就推动着我不断前进,反复的证明,最终达成共识,嗯,我必须这么做。

每一次回家的时候,只要我碰见那位熟悉的花甲老人,他都会对我说,念书回来了。不仅家乡人如此,朋友亦如此,他们巴不得我早早毕业,说来说去只有一个意思,你咋还不毕业。

在所有人的印象中,我就是一个学生,永远长不大的从骨子里透着傻气的学生。

离开母校的时候,我还有疑问,没有得到解答。比如新时期下的大学精神,它的内涵仅仅包括几个干巴巴的字眼吗?自由,开放,包容之类的词语见得太多,过于生硬和口号化。简单说,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的总体概括,在我周围,合格的大学生并不多,甚至连自己想为之奋斗的美好事物都没有清晰的认识,思想的塑造空空如也。

大学期间应该明白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最最重要的。

临近毕业的半年,我看见一大波的朋友去考公务员了,去考教师了,剩下的只有悲惨的异类。向往稳定工作的他们持有着鄙视的态度自动疏离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人群,你怎么能选这个工作,就差说傻逼两个字了。我想说的是,一眼能看见尽头的工作真的好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数人抛弃铁饭碗,纷纷下海,像矿工一样挖掘着属于未来的金子,那个时期形成了92派下海企业家,比如俞敏洪,陈东升,冯仑,潘石屹,王功权。

那有人说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不可同日而语。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人们更加向往稳定的生活,不喜欢瞎折腾。然而往往瞎折腾的人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如果雷军守着当年的饭碗,不思进取,人家依旧是有钱人,这辈子不愁花。可是就在金山软件陷入到一种尴尬的局面时,雷军果断选择二次创业,和七位创始人喝了碗小米粥,就此影响亿万受众的新品牌诞生。总之,未来的生活不管是稳定还是闯荡,前提需要我们认识自己。

毕业典礼举办完过后,我就滚出了母校,从大三的时候我就等待着这一天,和等死一样,越来越近的时候,反而更加轻松或者漠视,以前的忐忑,焦虑,烦躁,全部不见了。在这种突然的情况下,我踏入到了社会。

经过了一年时间,终于明白,社会其实不是大熔炉,而是一壶水,我们是里面的青蛙。温度有时高,有时低,反正跳不出去。

举个例子,西安的房价最近一直在涨,不管摇号或者限购,还是涨,有种遏制不住的势头,人民水深火热。大西安完全把我们抛弃了,怎么都追赶不上。的确,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节拍器和稳定器,听说GDP比重达到五六成,相当可怕。只要关注房地产就有种“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催感。

温度低呢?自然催生出潜在的消极经济,邻国日本便是榜样。年初大热的佛系青年能够解释一切,既然房价这么高,那我就不买了,也不想谈女朋友,多麻烦呀。做自己喜欢的才是正经事,舒舒服服的,干嘛要较劲。这个世界和我无关,只要能活下去就足够了。

其实我的状态跟上面很像,简直如假包换,除了理想其他都是虚妄。如果有向往,那就要想方设法实现,空想有什么意思呢?尴尬的是,我一遍又一遍重复着空想这两个字。没有前期积累,只能痛苦的活着,看不到尽头。

离热爱越来越远,可以称得上一辈子最大的折磨,或者为了生计,不得不远离。为热爱而活,听起来很扯。但它依旧能够激励无数人继续勇往直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科技散步

科技散步

嗨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