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装钳工王刚:五年“匠心长征” 助力“鲲龙”腾飞

看航空 5天前 阅读数 0 #推荐

走近航空人

4月20日

AG600“鲲龙”大型水陆两栖飞机

取得型号合格证的喜讯传来

中航西飞国际航空部件厂的铆装钳工王刚

激动的泪光中

闪烁着航空人的自豪与感动

作为一名平凡的航空人

王刚用5年的坚守与奉献

为助力“鲲龙”腾飞

贡献坚实力量

今天,让我们一起倾听

王刚为AG600奋斗的故事

从“替人做嫁衣”,到“扛下攻坚旗”

“2020年项目组抽调首批攻坚队员时,我就渴望参与到这个项目。”回忆起加入AG600项目的初衷,王刚的语气里仍带着几分激动,“终于有机会造咱自己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我的第一反应是‘我要干’。”但面对技术难关,王刚还是有些忐忑。“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你一定行!”领导的不断鼓励,让这个西北汉子拍着胸脯立下誓言:“组织把首批攻坚的担子交给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当时,AG600的装配现场堪称“零起步”。如何设计工装位置,如何规划零件摆放,如何用精益的理念对厂房进行布局,成为王刚面临的第一道难题。他本着保证现场整洁有序、最小移动距离、分族分类、方便拿取的原则,全身心投入到工装、产品、零件、样板等摆放方案的设计中。那段时间,他整日在厂房里来回穿梭、仔细丈量,脑海中进行着精密的演算,不断尝试各种排列组合。经过无数次的思考与尝试,最终确定了最优的摆放方案,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王刚再也没有了5年前的忐忑,更多了几分坚定和自豪:“以前在转包生产线上干活,总觉得是在给别人做嫁衣。现在看着亲手装配的机身机翼,内心可踏实了,那都是咱中国人的骨气呀。”

在“毫米战场”,匠心独具

作为首批AG600项目攻坚团队的成员,自飞机开铆那一刻起,思维缜密、条理清晰的王刚便以班长的身份扎根生产一线,成为备受大家信赖的主心骨。提及王刚,工友们满是赞叹与钦佩:“那可是个能人,绝对的‘高级技师’,没有他干不了的活儿!”

在AG600机翼装配区,各种彩色样板整齐排列——红黄绿不同颜色对应不同孔径,不同的形状标记着工装类型,这是班组的“防差错系统”。

在大部件装配环节,铆接孔的位置和大小差异微小,极易混淆,这对产品加工质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飞机上的孔位差0.1毫米就是生死线,必须给每个样板上‘户口’。”为了确保装配质量、提高效率,王刚凭借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样板防差错法。他根据孔位、大小,精心制作了与实际尺度完全相同的样板,在钻铆作业时,工友们只需直接用样板进行固定,操作变得简便又准确。

为了进一步提升样板使用的便捷性,王刚还别出心裁地按照工装和零件的不同外形,对样板的颜色和形状进行区分,并实施定制化管理,让每种样板都有了专属“身份标识”。这套“看色取板、按形定位”的办法,让大家在拿取样板时更加得心应手,工友们纷纷对他的巧思与用心竖起大拇指。

急客户之所急,为客户解难题

2024年10月的外场抢修,让王刚至今记忆犹新。

那天下午快下班时,项目组紧急通知王刚,去外场给AG600飞机排故。“这架飞机明天早上9点有一场非常重要的飞行试验,咱们必须想办法保障好。”王刚和单元长白晓辉、工友李振根据故障描述,带上备件和工具,马不停蹄地赶往外场。

晚上9点多,对现场故障进行全面排查后,他们发现按照既定方案,更换备件需要24小时以上,无法保证次日的飞行节点。经过专业的分析,他们提出一个新的可行方案,并获得了通飞华南代表的许可。

那天晚上,王刚一行三人将故障零件小心分解、返工、检查,再返工、再检查,一遍又一遍地调整,整整干了一个通宵。次日凌晨6点,他们终于赶在试验开始前,圆满完成排故工作。事后,通飞华南特意发来一封感谢信,对中航西飞的全力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说起未来,王刚的眼中充满期待:“我最大的心愿,是能看到AG600和运20编队飞行,让这兄弟俩成为天空最靓的‘崽’。”

从一颗铆钉到整架银翼的舒展,从初接任务时“心里没底”的忐忑,到如今“有我在,请放心”的笃定,王刚与AG600并肩走过的5年,是40万航空人以匠心铸重器的生动注脚。

当“鲲龙”引擎再度轰鸣,那些沉淀在毫米刻度里的专注,那些熔铸在铆钉之中的热爱,正化作托举银翼的长风——这是王刚写给蓝天的誓言,也是属于每个平凡岗位的星辰大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看航空

看航空

看航空,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