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最易后悔的5件事,你中了几个?
深耕培训行业多年,和众多同行交流时发现,大家或多或少都在职业生涯中留下过遗憾。这些后悔的瞬间,往往是在踩过坑、栽过跟头后才深刻领悟。今天就来聊聊培训师最容易追悔莫及的5件事,看看其中是否有你的影子。
1、响应太慢,错失商业机会
在培训师的职业生涯里,因响应迟缓而痛失合作机会,是不少人都曾踩过的大坑。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呈现两种典型场景:
第一种场景是客户提出培训需求时的拖延。比如客户在上午10点发来消息,希望培训师提供个人介绍、课程大纲等资料。明明当时手头并无其他紧要事务,却抱着“等会儿再处理”的心态,磨磨蹭蹭拖到下午2点才回复。可别小看这短短4个小时,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中,客户不会停下寻找合适人选的脚步。很可能在等待的过程中,已经与其他响应迅速的培训师达成合作意向。要知道,现在甲方发布一个培训需求,同时收到七八个老师的资料介绍是常有的事。谁能第一时间展现专业度和积极性,谁就抢占了先机。就像有位同行曾分享经历,他因当天沉迷于研究新的课程内容,忽略了客户的紧急需求,等想起来时,客户已经和别人签了合同,后悔得直拍大腿。
第二种场景则是面对客户的培训需求,未能及时提交方案。有些培训师总觉得时间充裕,接到需求后不紧不慢,一拖就是四五天都没有任何反馈。但甲方的项目不会等人,尤其是一些时间紧迫的培训任务,客户只能无奈另寻他人。曾经有个企业急需开展团队管理培训,联系了一位口碑不错的培训师。结果这位培训师想着先把手头的事情忙完再处理,等他终于准备好方案时,企业早已找到了替代人选。这样的例子在行业里比比皆是,很多培训师都是在多次错失机会后,才真正意识到“时间就是商机”的道理。
作为培训师,响应速度直接与商业机会挂钩。想要抓住机会,就必须养成及时查看信息的习惯。手机不离手的时代,没事多翻翻专业培训群、邮件和消息,说不定里面就藏着宝贵的合作需求。要是平时课程排得满、实在忙不过来,聘请一个助理帮忙打理商务事宜也是个不错的办法。不然等机会都被别人抢走了,再后悔也无济于事。
2、服务单一,难以持续合作
不少培训师的业务模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授课环节,而且往往只擅长讲授一两门课程。但现实是,甲方的需求是丰富多样、不断变化的,仅靠几门课程很难满足他们的长期需求。
举个直观的例子,你给一家企业做礼仪培训,课程结束后,企业可能还有讲解员培训、服务品质提升咨询、员工职业素养进阶等其他需求。如果你只守着自己的礼仪培训“一亩三分地”,不愿意拓展业务范围,那么这次合作很可能就成了一锤子买卖。等到下次企业再有其他类型的培训需求时,就会转向能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老师。曾经有位专注礼仪培训的老师,客户向他咨询关于新员工入职培训体系搭建的问题,他因不擅长而婉拒。结果客户转头就和另一位既能讲礼仪、又能做培训体系规划的老师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后来哪怕这位礼仪老师的课程质量再高,客户有礼仪培训需求时,也优先选择了那位能提供多元服务的老师。
培训师想要和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就必须学会提供深度服务。一方面,可以深耕某个行业,深入了解行业特性和痛点,为行业客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比如专注于金融行业培训的老师,除了常规课程,还能针对金融机构的合规管理、客户营销等需求,设计定制化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另一方面,要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培训、咨询、方案设计等多元化服务。像有的老师,不仅能讲企业管理课程,还能帮助企业做组织架构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搭建等咨询项目,这样与客户的合作自然更加紧密。如果因为服务单一而把客户拱手让人,以后再想重新建立合作可就难上加难了。
3、准备不足,交付效果不佳
这是很多培训师新人容易踏入的“雷区”,就连一些有经验的培训师也偶尔会在这上面栽跟头。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商业培训机会,本应是展现专业能力的好时机,却因为前期准备不到位,导致培训现场状况频出。
从课程内容来看,有的培训师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和规划,课程内容要么过多过杂,超出学员的消化能力,导致囫囵吞枣、效果不佳;要么过于单薄,知识点讲解不深入,无法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比如一位培训师在讲新媒体运营课程时,准备了大量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实际操作环节。结果学员听得昏昏欲睡,课后反馈根本不知道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工作中。还有的培训师对现场氛围把控不足,互动环节设计得枯燥乏味,或者完全没有互动,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员参与度极低。
此外,对知识点的讲解是否透彻也至关重要。有些培训师自己对内容理解不够深刻,讲解时含糊不清,让学员听得云里雾里。曾经有位讲数据分析课程的老师,因为对某个复杂的分析模型理解不透彻,在课堂上越讲越乱,最后连自己都绕晕了,学员更是一头雾水。这样的培训交付,客户自然不会满意,不仅后续合作泡汤,口碑也会受到影响。
其实,这些问题只要在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大多是可以避免的。课程内容要根据学员的背景、水平和需求反复打磨,合理安排进度和难度;提前设计好有趣、有效的互动环节,可以准备一些贴合主题的案例、游戏或小组讨论,调动现场气氛;对于知识点,培训师自己要吃透、嚼烂,确保讲解清晰易懂、深入浅出。但有些培训师总觉得准备工作繁琐,抱着侥幸心理敷衍了事,直到搞砸了培训、丢了客户,才追悔莫及。记住,充足的准备是交付优质培训效果的基础,千万别等到吃亏了才长记性。
4、盲目接项目,导致口碑不佳
老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放在培训师接项目上同样适用。如果接手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项目,不仅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更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最常见的情况是跨领域接单。比如一位长期讲授管理课程的培训师,突然接到一个销售培训的单子。由于从未有过销售实战经验,对销售技巧、市场动态了解有限,强行去讲,课程内容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案例和可操作性,学员听起来味同嚼蜡,客户也觉得花了冤枉钱。哪怕这位老师在管理课程领域口碑再好,这一次的失败也会让客户对他的专业能力产生质疑,贴上“不专业”的标签。
除了能力问题,还有些项目本身就是“烫手山芋”。有些客户要求极为苛刻,既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高难度的培训任务,给出的费用却少得可怜,而且在场地、设备、学员配合等方面的支持也严重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对,贸然接下这种项目,最后很可能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不仅拿不到尾款,口碑也会一落千丈。曾经有位培训师为了多赚点钱,接下了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企业内训项目。由于客户提供的资料不全,学员配合度也低,最终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客户四处吐槽,导致这位培训师在当地的培训圈子里名声受损,很长一段时间都接不到新的单子。所以说,接项目前一定要冷静评估,掂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和项目的可行性,别为了一时的利益盲目接单,否则只会得不偿失。
5、透支身体,失去太多
培训师这一行,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四处讲课、受人尊敬,实则背后藏着不少辛酸。为了赶制课件,熬夜到凌晨是家常便饭;为了多接几个单子、多赚些收入,拼命压缩休息时间,在全国各地来回奔波。时间一长,身体就会发出警告。
有些培训师总觉得自己年轻,有资本“挥霍”,每个月恨不得把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20多天都在讲课。但讲课可不是个轻松活,不仅需要高度集中的脑力去组织内容、讲解知识,还得消耗大量的体力去维持良好的状态、调动课堂气氛。长期处于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各种疾病也会找上门来。
曾经有位颇受欢迎的培训师,为了拓展市场,一年内飞了上百次,经常刚下飞机就直奔课堂。一开始他还能咬牙坚持,可没过多久,就频繁感冒、发烧,最后甚至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根本无法长时间站立讲课。虽然之前赚了不少钱,但看病治疗花去了一大笔积蓄,还不得不推掉很多合作机会,损失惨重。
其实,培训师要学会在赚钱和健康之间找到平衡,别为了接单而盲目透支身体。每个月合理安排课程数量,8 - 10天的授课量既能保证收入,又能留出时间休息调整、充电学习。平时也要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毕竟这是个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职业,没有健康的体魄,一切都是空谈。要是因为过度劳累把身体搞垮了,到时候再后悔也无法挽回失去的健康和机会。
以上这5件事,是培训师职业生涯中最容易感到后悔的情况。如果你也曾经历过其中的某一件或几件,一定要引以为戒,好好反思总结,避免在未来重蹈覆辙。培训师这个职业,机遇往往只有一次,只有不断复盘、吸取教训,才能少走弯路,减少让自己后悔的事发生,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