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被丈夫逼迫喝尿,孕期被强行发生性关系,致4个月内两度流产
“瞧见没,这疤就是他用烟头烫出来的。”
4 月 2 日,在郑州一处居民小区内,36 岁的李萍(化名)满是悲愤,她一边说着,一边毫不犹豫地撸起袖子,将手腕处那触目惊心的伤疤展现在大皖新闻记者眼前。那道伤疤犹如一条狰狞的蜈蚣,爬在她的肌肤上,无声诉说着曾经的惨痛经历,瞬间抓住了记者的目光,也让旁观者的心猛地揪了起来。
彼时的邹某,在农牧科技领域已崭露头角,经营的公司颇具知名度,在旁人眼中,是个实打实的成功企业家。短暂相处数月后,两人于 2015 年 2 月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定居在郑州市金水区,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然而,这却成了李萍噩梦的起始点。
婚后没多久,邹某性格中暴躁易怒的一面便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起初,不过是日常琐事中的言语冲突,可很快,这种矛盾就演变成了肢体暴力。李萍时常被邹某拳脚相加,更过分的是,邹某甚至用烟头烫她娇嫩的肌肤,拿皮带狠狠抽打她的身体。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家暴行为愈发猖獗,手段也愈发残忍。
邹某竟做出脱光李萍衣服进行殴打这般令人发指的行径,还逼迫她喝尿、咽下自己的口水,完全丧失了作为丈夫应有的人性。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即便李萍怀有身孕,邹某也没有丝毫怜悯之心,依旧对她拳脚相向,强行与她发生性关系,致使李萍在短短 4 个月内,两次失去了腹中的孩子。
一旁的家人亦是声泪俱下,他们透露,李萍性格内敛,即便长期遭受如此可怕的家暴,也从未主动向娘家吐露半个字。直到后来母亲偶然知晓女儿的悲惨遭遇,一时间又气又急,当场引发脑梗,紧急送往医院救治。一家人得知真相后,内心满是愤怒与无奈。
“整整 7 年多啊,他天天威胁我,不准我跟任何人说。为了两个孩子,我每天都活得提心吊胆,最后还患上了抑郁症和妇科病。” 李萍哽咽着说道。终于,在 2022 年 8 月,李萍不堪重负,选择离家出走,回到了娘家。
2023 年 3 月,李萍向法院起诉离婚,经过漫长的等待与审理,她最终胜诉,同时赢得了次子的抚养权。本以为生活终于迎来曙光,可邹某却拒不履行判决,想方设法阻止李萍接回孩子。甚至在李萍父亲和弟弟前去交涉时,邹某还大打出手,将二人打伤。李萍无奈之下申请强制执行,可时至今日,两年过去了,抚养权依旧未能顺利落实。这场漫长的维权之路,似乎依旧看不到尽头,李萍的未来,依旧被阴霾笼罩。
怎么会有人对自己的妻子下如此狠手,做出这般令人发指的事?家暴,这绝不是简单的家庭矛盾,而是严重的犯罪行为,是对人权的粗暴践踏。李萍整整 7 年多都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之中,那得是怎样的煎熬啊!为了孩子选择默默忍受,这份隐忍令人心疼,但也反映出很多受害者在面对家暴时的无奈与无助。
我们总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可对一些人来说,家却成了地狱。相关部门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一定要加大力度,不能让作恶者逍遥法外,必须确保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从李萍的维权过程就能看出,后续执行环节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不然胜诉了却无法真正拿回抚养权,这对受害者来说太不公平。
一旦发现身边有类似情况,要勇敢站出来,给受害者提供帮助和支持。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家暴不是别人家的私事,它关乎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从法律、社会、个人等多层面入手,才能让家暴这种丑恶现象越来越少,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安全、平等、有爱的家庭环境中生活。
在法律层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当遭遇家暴时,受害者应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如医院的诊断证明、报警记录、现场照片或视频等。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以此来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等。同时,在离婚诉讼中,家暴属于法定的过错情形,受害者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这些法律知识,在面对家暴时勇敢说 “不”,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个人层面,在婚前交往阶段,要深入了解对方的性格、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关注其处理矛盾的方式,若发现对方有暴力倾向或情绪管理问题,需谨慎考虑婚姻关系。
婚后,夫妻双方应建立平等、尊重、包容的沟通模式,遇到分歧时,心平气和地交流,避免言语攻击和暴力行为。当察觉到家庭氛围紧张、矛盾有激化趋势时,及时寻求专业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帮助。
通过社区讲座、学校课程、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普及反家暴知识,提升公众对家暴危害的认识,转变 “家暴是家务事” 的错误观念。社区应建立健全家暴预防和干预机制,加强对辖区家庭的关注,定期走访,及时发现潜在的家暴风险,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心理疏导、调解纠纷等服务。
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才能有效预防家暴,让每一个家庭都充满爱与温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