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大2024届毕业生去向分析,71%本科生升学,约三成留京就业

慕青谈教育 3天前 阅读数 28 #教育

北京交通大学2024届一共有毕业生7861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840人占比48.85%,硕士毕业生3656人占46.51%,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45人占0.57%(本科毕业后选择就读第二学位,毕业后可享受研究生待遇),博士毕业生320人占4.07%。

本科毕业生来自全国33个省市区(含港澳台地区),北京本地生源人数207人位居第五位,处于前四位的省份有河南261人、河北252人、山东222人、山西221人,可见北京交通大学对“山河四省”高考生的照顾还是不错了。其他省市人数中,安徽180人、湖南175人、四川162人、江西154人、贵州139人、湖北130人等排名相对靠前。

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生分布在18个二级学院之中,威海国际学院以500人高居榜首,另外交通运输学院347人、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333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318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99人、经济管理学院293人、电气工程学院278人、詹天佑学院220人等毕业生规模相对较大,而低于100人的则只有网络安全学院的60人、环境学院的13人等。

毕业研究生分布在19个二级学院,其中经济管理学院以962人居于绝对榜首位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431人、交通运输学院395人、机械电子控制工程学院337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327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75人、电气工程学院273人等规模靠前。

从学校公布的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情况来看,本科毕业生为93.9%、硕士生96.1%、博士毕业生95.6%,但是第二学士学位仅68.9%,2024届毕业生整体去向落实率仅为94.8%。从学校公示的详细数据来看,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中还有4人选择在国内升学读研、1人选择出国或出境留学。

本科毕业生中有2104人占比54.79%在国内读研、625人出境留学占16.28%,整体升学深造率高达71.07%。从具体的本科专业来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工业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城乡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升学深造率均在80%以上,金融学专业更是超过了90%,当然詹天佑学院中的本博连读试验班学生都达到了100%。

哪些本科专业升学深造率最低?保密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物联网工程、保密管理、应用物理学专业升学比例在50%及以下,另外如自动化、人工智能、物流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葡萄牙语等专业也在60%以下。在这些专业中,让人想象不到的是人工智能专业升学深造率竟然只有57.14%。

学校升学深造的本科毕业生中,境内升学的毕业生有728人保研留校,占境内升学总数的34.6%,还有218人考研留校占比10.36%,整体来看留校读研的比例接近45%。保研外校人数387人、考研外校人数为276人,攻读第二学士学位人数高达495人,进入外校读研的毕业生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科大、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较多。

出境或出国留学的本科毕业生中,在香港深造的人数达到了117人。出国群体中以英国148人为首,另外澳大利亚102人、美国92人、新加坡80人为最多,其余国家人数均在12人及以下。

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生留京就业率仅有27.67%,流向广东省的比例达到了13.06%、上海市占4.51%左右,而西部地区占比达到了26.96%、东北三省为4.39%,可见学校毕业生去向非常分散,但是整体来说,选择直接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人数仅有876人(含单位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群体),本来规模也就不大了。

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单位中,中国铁路集团人数达到了150人占直接就业群体的17.12%,其次如中国建筑集团38人、南方电网29人、中国中车、中国铁路工程集团、国家电网等单位人数在20人以上,另外如比亚迪、上汽集团、中国联通、北京交通大学、京东等单位就业人数也在10人及以上。本科生毕业后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达到了56.3%、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比例为6.4%、另外如基层项目、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等占比2.73%左右。

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达到了21.5%,另外制造业18.0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15.68%位居前三位。建筑业8.6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8.55%,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5.8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5.46%等行业占比在5%以上。

研究生去向中,3655人与各类单位签约就业,其中国有企业占比50.23%、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占11.14%、科研设计单位4.82%、教育单位3.8%、部队0.41%、基层项目0.36%等。主要签约单位如国家铁路集团240人、国家电网143人、中国中车80人、中国移动75人、航天科工72人、华为44人、中国铁建40人等人数较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慕青谈教育

慕青谈教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