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不接受欧盟安排,冯德莱恩想跟中国谈,就亲自来北京一趟
中国不接受欧盟安排,冯德莱恩想谈就亲自来北京。
在中国的坚持下,无论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是新任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都已经接受“客随主便”的现实,同意由中国继续担任中欧峰会的东道主,并开始筹备自己的访华行程。
【欧盟今年大概是当不成中欧峰会的东道主了】
欧盟发言人已经确认,今年的中欧峰会,和上一届一样在北京举行。时间初步定于7月下旬,恰好是在特朗普给出的关税90天豁免到期之后。
看得出来,欧盟还是想观望一下形势,并利用这段时间,好好与中方系统性地梳理中欧经贸存在的各种问题,看能不能讨论出解决办法,再做进一步的打算。
而在特朗普挑起这里关税战之前,欧盟的规划其实并不是现在这样。过去22年来,中欧峰会一直遵循东道主互换的惯例。即如果这次峰会在北京举行,那么下次峰会就换到欧洲。
但是今年的形势不太一样,欧盟原本想的是,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又轮到自己当东道主,所以为什么不顺势升级峰会规格,邀请中方元首访问欧洲呢?
他们的理由是,过去三轮中欧峰会,中方均未缺席,因此他们希望这个先例能够得到保留。
【欧盟一开始没有访华计划,但是逐渐认清现实】
从我们的视角来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过去几年比较特殊,中欧峰会曾因为疫情原因,改为线上举行,区分东道主意义不大。到了23年,会议地点放在北京,中方当然要以东道主身份接待欧盟领导人。
抛开这些因素之后再看,每当中欧峰会在欧洲举办,中方这边都是政府首脑赴约,几十年来无一例外。
现在欧盟以中欧建交50周年为由,突然请求升级峰会规格,邀请中方元首访问布鲁塞尔,理由并没有多少说服力。
可能只有在这种高层交往的关键时刻,欧盟才想起来,今年是中欧建交的重要节点,需要营造良好氛围,以前炒作中欧经贸争端时,可没见到欧盟这么积极。
【只有在高层交往的时候,欧盟才记得住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
若不是特朗普上台,让欧盟对美欧关系患得患失起来,以冯德莱恩为首的欧洲对华鹰派,指不定还要继续推销那套“去风险化”论调。
可以这么理解,欧盟近期突然改变口风,积极对中国示好,并不是真的在从中欧关系的长远出发,而是带有极其功利的政治目的,免不了“权宜之计”的嫌疑。
既然欧盟抱着这样的心思推动中欧关系改善,今年的中欧峰会让他们来办,即便规格再怎么高,排场再怎么大,都容易流于形式。
说白了,在中欧建交50周年的重要时刻,应该是欧盟释放更多的积极信号,展现更多的诚意,才能推动双边加强协调,而不是对中国要求这个要求那个。
【2023年,时任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访问中国】
所以任凭欧盟怎么邀请,中方都不为所动。
今年1月,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与中方通话,反而收到了访华邀请,随后,中国又通过其他渠道告诉欧洲,欢迎科斯塔和冯德莱恩一同访华。可见,我们正在有意识地把控中欧高层互动的节奏,牢牢抓住中欧关系的主动权。
于是欧盟逐渐意识到,他们要想和中方面对面地谈上一谈,就不能坐在布鲁塞尔等中方赴约,恰恰相反,现在是他们要主动上门。
综上所述,今年中欧峰会的东道主,欧盟是当不成了,冯德莱恩与科斯塔,也都选择接受了这个现实。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今年的中欧峰会要想出成果,东道主还是让中国来当更合适。因为现在只有中国有能力,有经验,有意愿,去推动中欧关系的长期发展。
欧盟现在面临的外部环境很复杂,在地缘政治、经济、安全等议题上,都与美国这个最紧密的盟友出现了严重分歧。俄乌和谈被排除在外,关税战又被美国当成仅次于中国的重点目标。
【要不是民主党选举失利,冯德莱恩不会改口这么快】
如果不是特朗普忙着对付中国,暂缓了其他国家的对等关税,欧盟这边还要为如何应对美国发愁好一阵子。
就算美国给了三个月的宽限,关税战的压力依然笼罩在欧洲头顶。欧盟需要尽快找到出路,加强中欧合作无疑是最理想的方案。
于是我们就能看到,近段时间中欧互动非常频繁,冯德莱恩与中方政府首脑通话后,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与中国商务部部长举行视频通话,同意启动磋商,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
如此一来,一直在中欧间悬而未决的电动车关税问题,终于出现了实质性的进展。
可以预料的是,接下来这三个月的时间,中欧就各项议题的磋商结果,以及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否又会变卦,将直接影响到欧盟领导层的访华行程。
同时在百变的局势当中,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面对被美国搅乱的国际经贸格局,中国准备了比欧盟更加充足的对策。欧洲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与中国相向而行,并进一步建立对中欧关系的正确认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