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工作正在悄悄“杀死”我们:聊聊压力背后的心理真相

心理咨询师陈实 1周前 (04-09) 阅读数 3 #健康

4月6日凌晨2点30分,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陈喆同志,因在工作期间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35岁。

这是一则令人沉重的消息,也是我们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中,越来越频繁看到的悲剧。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不会也不愿对逝者的具体境遇做出评判或猜测,但这个事件再次把“职场压力”这一沉重话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压力,是怎样慢慢蚕食我们身心的?

我们常说“压力大”,但在心理学中,“压力”其实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反应过程——它不仅仅是主观的情绪体验,更是一整套身心系统的应激反应。

我们每一个人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任务、长时间的情绪压抑、责任重担时,大脑会启动所谓的“应激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简称HPA轴),这是一种我们祖先在面对猛兽时演化出的生存机制。在短期内,它可以让我们保持警觉、集中精力、快速反应;但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HPA轴会持续分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导致我们身体处于一种“潜在危机”的慢性紧绷状态。

这时候,常见的后果包括:

免疫力下降:经常感冒、慢性炎症、甚至影响癌症防御系统

情绪耗竭:焦虑、易怒、抑郁、对工作丧失热情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睡醒后仍疲惫

心血管风险:长期高压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高血压、心律不齐,甚至猝死

很多在高压岗位的人,比如医生、教师、程序员、创业者,常常处在这种慢性应激中。身体的声音被忽视、心理的疲惫被压抑,最终有时候,身体选择了“强制关机”。

压力不可避免,但我们能学会与之共处

压力不是敌人,它是我们面对世界时自然的反馈。真正危险的,是我们对压力的无视与压抑。在心理咨询中,我常帮助来访者认知和调整压力的来源和反应方式。

你可以先从以下几个小步骤开始:

1. 设定“心理预算”

就像我们设财务预算一样,也要给自己的精力和情绪留白。不要每天都排满工作,要给自己安排“恢复时间”,哪怕只是十分钟的走动或深呼吸。

2. 听身体的语言

头痛、胃痛、失眠、情绪波动……这些不是“抗压不够”,而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别让“忍一忍就过去了”成为压垮你的稻草。

3. 学会“放过”自己

高成就人群往往对自己要求极高。适度地自我接纳,允许自己“做得不完美”,是心理弹性的基础。

4. 用适合的方式去暂停内耗

每天抽出5-10分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例如练习正念呼吸或冥想),可以帮助我们从持续紧绷中抽离出来,恢复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

最后我想说:

也许我们无法完全摆脱职场的高压现实,但我们可以在这个现实中,学会保护自己。不只是“努力生活”,也包括“温柔地活着”。

每一次身体的崩溃,都是内心过度忍耐的回音。愿你在前行的路上,别忘了回头看看自己——你不必一直那么撑着。

关注我,我会持续分享关于情绪调节、压力管理、心理健康的专业内容,让心理学的智慧真正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愿每一个正在努力生活的你,既有承担压力的力量,也有守护自己的智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心理咨询师陈实

心理咨询师陈实

资深督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