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姐整天来家里蹭饭,我带着孩子回娘家,婆婆:你走了饭谁做

晨雾漫话簿 2周前 (03-24) 阅读数 2 #情感

“你今天还回不回来做饭了?”婆婆在电话那头的声音很不高兴,像是责备,又像是抱怨。窗外暮色渐沉,我望着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语气平静地回复:“不回去了,我打算在爸妈家住几天。”电话那头沉默片刻,随即传来婆婆略带慌张的声音:“那你倒是提前说一声啊!你姐姐他们都在等着吃饭呢!”我反问:“姐姐?您是说大姑姐?她不是有自己的家吗?为什么总在我们家吃饭?”嘟嘟嘟……电话挂断了。我放下手机,看着一旁认真写作业的儿子洋洋,轻轻抚摸他的头发。洋洋抬起头,眼神里充满了担忧:“妈妈,奶奶是不是生气了?”我笑了笑,安慰他:“没事,让她生气去吧,你专心写作业。”

其实,我这次回娘家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导火索就是大姑姐。自从她搬到我们小区附近后,几乎每天都来我家吃饭。起初我觉得没什么,不过是多添一双筷子而已。可时间一长,她这种理所当然的态度让我越来越难以忍受。每天下班后,我不仅要接孩子,还要操心一家四口,以及大姑姐一家两口,共六个人的晚餐。有时候,我刚把菜端上桌,大姑姐就带着姐夫出现在门口,仿佛算准了时间,一句“哎呀,正好赶上吃饭!”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婆婆总是对大姑姐的到来表现出异常的欢迎,仿佛这个家的女主人是大姑姐,而我,只是一个负责做饭的保姆。

回娘家后,妈妈正在厨房忙碌,爸爸在一旁帮忙择菜。他们温馨的画面,与我自身的婚姻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婚六年,我似乎一直在扮演一个“完美媳妇”的角色: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照顾公婆、教育孩子……我努力把每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但换来的却是越来越多的“理所当然”。“妈,我今天想吃你做的糖醋排骨。”妈妈的声音把我从沉思中拉回现实。我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

晚饭时,老公打来了电话,语气里带着责备:“你怎么一声不吭就走了?姐姐他们还在等着吃饭呢。”我强忍着心中的怒火,反问:“他们等着吃饭关我什么事?我又不是开饭店的。”老公继续说道:“你这样做很不给姐姐面子。”我冷笑一声:“面子?那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每天像个服务员一样伺候他们,他们有考虑过我的面子吗?”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老公叹了口气:“算了,你就在爸妈家多住几天吧。我会和姐姐他们说的。”

接下来的几天,我过得无比轻松自在。不用每天早起准备早餐,不用绞尽脑汁想着午餐和晚餐的菜谱,也不用再忍受大姑姐的各种“要求”。妈妈每天变着花样给我做各种好吃的,爸爸也总是想方设法逗我开心。我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这种久违的轻松和快乐,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第四天,婆婆再次打来电话,语气明显缓和了许多:“慧慧啊,你看你也出去好几天了,要不要回来看看?”我淡淡地回复:“妈,我在帮爸妈干活呢,这几天就不回去了。”婆婆犹豫了一下,继续说道:“你弟妹说想吃你做的红烧肉……”我毫不客气地回怼:“让她自己做呗。”婆婆沉默片刻,又说:“那个……你姐姐说这几天就不来吃饭了,她觉得可能给你添麻烦了。”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不禁冷笑,总算是明白过来了。

在娘家住了七天,我感觉自己像是充好了电。临走前,妈妈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女儿,记住,做人不能太软,该强硬的时候就要强硬。家里的事情要夫妻共同承担,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我点点头,妈妈的话让我感到无比温暖和安心。

回到家,我发现家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餐桌上还放着一束美丽的玫瑰花。老公从厨房探出头来,略带歉意地说:“老婆,这几天我才知道做家务有多累。以后家务我们一起做,做饭我也会帮忙的。” 看着他笨手笨脚地系着围裙的样子,我突然觉得,这次“离家出走”是值得的。爱一个人,不是一味地付出,而是要懂得给对方成长的机会,给自己一个底线,也是给别人一个界限。

之后,大姑姐很少再来我们家吃饭了。偶尔来一次,也会提前打招呼,还会带些水果或蔬菜。婆婆也开始帮我分担家务,而老公也学着做几道拿手菜。这个家,终于有了我想要的样子。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付出,而是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家共同努力。我们都应该反思,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为了维系表面的和谐而选择一味忍让?过度的忍让真的能够换来长久的和平吗?又或者,适当的“反抗”才能让家庭关系更加稳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晨雾漫话簿

晨雾漫话簿

在晨雾中漫话生活,将所思所感记录在簿,与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