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保障东北的领土安全在晚清时期开放东北默许闯关东
中俄东部边界,在清朝的时候,至少经历了两次划界的过程。第一次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尼布楚谈判中,当时清朝在雅克萨之战中击败了沙俄,与之约定以外兴安岭为界。第二次是在咸丰八年(1858年)到咸丰十年(1860年),那时候沙俄觉得清朝衰败了,所以撕毁了此前的边界条约,与之改签了《瑷珲条约》以及《中俄北京条约》。这么一来,双方在东部的边界便从外兴安岭推进到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就这么沦为沙俄国土了。
后来,苏联继承了沙俄的版图,俄罗斯又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版图。不管他们版图的其他地方怎么变化,反正外东北这100多万平方公里,他们始终都牢牢掌握在手里。
清军原来主要生活在东北、外东北地区,这里水网密布,物产丰富,当地人长期过着渔猎生活,也算可以自给自足。清军入关以后,带走了当地绝大多数人口,留下的都是一些部落和村子,很难抵挡外敌。这就给沙俄入侵提供了机会。
早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也就是明朝灭亡前一年,沙俄就已经顺着黑龙江,入侵过黑龙江流域。奈何当时清军忙着入关,根本没工夫收拾他们。到了顺治年间,俄军又多次入侵过黑龙江流域,都被当地人给打跑了。
虽然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沙俄与清朝划定了在东部的边界,也就是以外兴安岭为界,但是沙俄从未有一天放弃过得到黑龙江流域。
东北地区示意图
因为在俄国人看来,他们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也就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时,发现这里并没有多少原住民,也没有成建制的国家军队,所以他们自认为是俄国人率先发现了黑龙江流域。清朝则通过武力从俄国人手里抢走了黑龙江流域。因此,俄国人世世代代都铭记一点,将来等到清朝衰败了,他们还是会回来,夺回属于他们的黑龙江流域。
咸丰八年(1858年)到咸丰十年(1860年),沙俄总算是等来了机会。他们趁着清朝要对付太平军和英法联军的机会,果断逼着清朝割让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地区。
清朝200多年历史当中,不乏一些有识之士。特普钦就是其中一个。他担任黑龙江将军期间,亲身感受到了沙俄为啥会割走吉林那么多海岸线。
对于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来说,海岸线是至关重要的。清朝最长的一条海岸线就这么被俄国人给占了,的确非常可惜。但事已至此,特普钦所能做的只有亡羊补牢了。当时他发现东北和外东北一样,也没什么原住民定居。那些满族老爷们,都跑去关内享福了,留下的原住民少得可怜。长此以往,一旦俄国人的野心再起,他们势必会入侵东北。到时候东北将会和外东北一样,成为俄国人餐桌上的鱼肉。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特普钦曾多次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够解除禁关令,允许关内的百姓们前往东北进行开垦。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在咸丰十年(1860年)上书朝廷,“与其拘泥照前封禁有用之地,抛弃如遗,而仍不免偷种,莫若据实陈明,招民试种,得一分租赋,即可裕一分度支。且旷地既有居民预防俄人窥伺,并可借资抵御,亦免临时周章。”清廷也知道事态的严重,为了保住东北,此后的清廷对于闯关东这类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是既不正式解除禁关令,也不阻挠关内的老百姓到关外谋生。随后颁布《呼兰放荒章程》,翌年将呼兰的200多万垧(旧时东北地区1垧相当于10或15亩)荒地放垦,算是启动东北移民的标志性动作,从此,移民们自关内蜂拥涌入。
19世纪70年代末,清廷取消所有禁止汉人移民东北的法令,更是在光绪四年(1878年)解除禁止汉族妇女移居东北的禁令,这得以使关内人以家庭为单位移民,大大增加了定居下来的可能性。
其实,在1860年以后,的确有大量的关内百姓跑到东北去开垦荒地。东北这地方黑土地非常多,而且肥力足够,只要好好开垦,就能种出不少粮食。最关键的是,这里地盘够大,人口又不多,吸引了大量关内百姓,这些人主要来自于山东和河北。
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东北已经有了超过1000万人口了,可见闯关东的成效有多大。由于大量人口在东北定居,东北的经济很快得到了飞速发展。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这些闯关东的人,不去更温暖的南方,反倒是去天寒地冻的东北。其实这事儿很容易理解,因为南方肥沃的土地,早就名花有主了。但是东北就不同了,虽然东北天寒地冻,但胜在人烟稀少。社会阶层尚未固化,一切都是刚开始的模样。
不得不说,沙俄的野心最终还是暴露出来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先屠灭了外东北的原住民后,又出兵17万,花了3个月时间,占领了整个东北。
当时东北已经有了1000多万人,他们的家园被占,家人被欺负,财产被抢夺,所以出现了一系列抗俄的义军。这些抗俄义军不仅和俄军正面交战,而且还捣毁了俄国的铁路,给俄军带来了很大的烦恼。
最关键的是,这么多人的控诉,使得沙俄在国际上根本站不住脚。当初沙俄抢占外东北,可以强词夺理说是他们第一个发现了这里。但东北住着1000多万人,这怎么解释?这不是侵略又是什么?难道是特别军事行动?
所以说,闯关东的40年,为东北带来1000多万人口,是清朝末年最明智的一件事。至少这事儿保住了中国东北。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财政空前窘迫,更迫切需要开发东北以放荒筹饷;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两强为争夺东北而火拼,更加深了清政府的危机意识。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宣告全面放垦东北土地,公布放荒、免税、补助等法令。黑龙江省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全面开放垦荒,标志着历时200多年的东北封禁政策终结。同年10月,黑龙江省荒政由“旗领民佃”改为“旗民兼放”,不论旗人汉人,交6吊300文就能换来1垧荒地。
至清末,东北人口净增近2000万,垦荒近1亿亩,东北正是在清末成为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这段历史,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