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问张作霖:你是要军队,还是地盘?张作霖机智回答逃过一劫
溥仪下台后,袁世凯接管了民国大总统的职位。在此期间,他与东北地区的军事强人张作霖多次发生冲突,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这两位人物在政治舞台上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成为当时政坛的重要焦点。
某次,袁世凯试探性地问张作霖:“你更看重军队还是地盘?”张作霖反应敏捷,用巧妙的回答化解了危机。那么,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说说这段历史。
【东北王第一次见大总统,包下八大胡同伪装自己】
1912年年初,北洋新军的创建者袁世凯被再次召回朝廷。隆裕太后召他入宫,商议重要国事。
这次会面被称为邀请,主要是因为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已经盖过了宣统皇帝。两边都心知肚明,这次见面是为了讨论皇帝退位的事情。
袁世凯见到隆裕太后时,正准备像以往那样下跪行礼,但隆裕太后立即阻止了他。她含着泪说道:“如今时局已变,你不能再向我行此大礼了。”
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谈判,清廷最终做出让步。隆裕太后与宣统帝决定接受现实,正式颁布退位诏书,并将政权移交给袁世凯,由其负责组建新的共和政府。这一决定标志着清朝统治的终结,也为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12年2月12日,溥仪发布退位诏书,宣告清朝统治终结。这一事件不仅终结了持续两百多年的清王朝,也终结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随着这份诏书的颁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宣告终结,为封建时代画上了终止符。
1913年3月10日下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他的野心也逐渐显露。袁世凯并不满足于总统职位,而是企图恢复帝制,实现个人独裁。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反对,最终导致其政治生涯的终结。袁世凯的野心不仅违背了民主共和的原则,也加剧了当时中国政局的动荡。他的行为成为民国初期政治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后续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在袁世凯举棋不定之际,关外地区悄然出现了一股新兴力量,其核心人物正是日后赫赫有名的"东北王"张作霖。这位枭雄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东北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渐成为左右时局的重要力量。与袁世凯在关内的犹豫不决形成鲜明对比,张作霖以其果断的作风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在关外迅速崛起,为日后称霸东北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的东北局势,因张作霖的崛起而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
1875年,张作霖在辽宁海城出生,那会儿日本和沙俄正对东北这块地盘垂涎三尺。他就是在这样不太平的日子里成长起来的。
出身贫寒的他,原本希望通过参军改变人生轨迹,但由于缺乏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在军队中始终只能担任普通士兵。退伍后,他纠集了一批人,占据山头,开始了土匪生涯。
1909年,清政府决定收编张作霖,当时东北地区存在着十几个规模不一的军阀势力。在这些势力中,张作霖的军事实力处于中等水平,既不算顶尖,也不算弱小。
他的带兵能力相当突出,对部下纪律要求极其严苛。皇帝正是看中了他这个特点,特意招揽他加入,打算借助他手下的这股绿林力量,来平定东北地区的其他匪患。
1904年,日本和沙俄为了控制中国东北地区爆发了战争。在这场冲突中,张作霖巧妙地利用两国的矛盾,从中获取了不少利益。战争结束后,他趁机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打击土匪,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通过这种策略,张作霖逐步巩固了他在当地的影响力,成为一方霸主。
清朝末年,张作霖被任命为奉天巡防营的前线指挥官。当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时,张作霖迅速表示支持,并带领他的团队前往北京。这一行动标志着两人之间的权力博弈正式开始。
【装傻充愣自导自演,成功躲过袁世凯多次试探】
袁世凯始终对张作霖心存警惕,双方曾多次交手。1913年3月,为了全力对抗革命势力,袁世凯以处理边疆问题为由,首次邀请张作霖会面。
张作霖首次见到对方时,二话不说就来了个三跪九叩的大礼。要知道,在封建社会,这种规格的礼仪可是皇帝专属的。张作霖这一拜,明摆着就是把大总统抬到了皇帝的高度,摆明了要给他最高的尊崇。
袁世凯在对方的刻意讨好下,心情大好,郑重其事地交代,东北三省的安危就全托付给你了。张作霖回到奉天后,自己掏钱补齐了拖欠官兵的军饷,还亲自带兵平定蒙古叛乱。袁世凯得知这些事后,感到十分满意。
1915年春,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召集了师级以上将领探听他们的态度。张作霖不清楚其他人的看法,但他明确表态,愿意为袁氏政权竭尽全力,这一表态再次获得了袁世凯的青睐。
张作霖第二次前往北京与袁世凯会面时正值盛夏。作为东北人,他性格直率,行事张扬,特意选择高调入住奉天会馆,以彰显自己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八大胡同离他下榻之处并不远。
张作霖抵达北京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城,各界人士纷纷猜测这位东北军阀的真实实力。他一到京城,就立刻展现出豪迈作风,直接包下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娱乐区八大胡同,带着随从在那里尽情享受,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这些来自关外的军阀刚抵达北京,还没开始处理正事就一头扎进了烟花巷。其他军阀见状,心里反而踏实了不少——一个只知道寻欢作乐的莽夫,能成什么气候?他们暗自庆幸,觉得这样的对手不足为虑。
张作霖故意包下八大胡同,其实是在演戏,目的是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他甚至在公开场合夸赞:“京城的姑娘真不错。”这一举动完全是他精心策划的表演。
不出所料,在场的官员们表面上称赞张作霖为人豪爽,但内心却充满轻视。他们觉得,即便张作霖手握大权,也摆脱不了他作为土匪的粗俗习气。袁世凯听到这些议论后,更加确信张作霖是个头脑简单、容易操控的粗人。
袁世凯曾私下与张作霖会面,他指着地图直接问道:这片广阔的区域,你看中哪一块?是想要兵权还是地盘?
面对对方毫不掩饰的试探,张作霖心中一阵寒意。他目光落在书柜里的一块金表上,直言不讳地说:“这块表挺好,我就看上它了。”
张作霖的机智应对瞬间打破了现场的紧张气氛。在京城进行的摸底考核中,他表现出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紧接着的第二次心理较量中,他再次展现了过人的智慧,成功占据了上风。这场较量不仅体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更彰显了他处理复杂局势的卓越能力。
袁世凯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张作霖手握十万精兵,如果哪天他动了歪心思,从山海关一路南下,自己的处境可就岌岌可危了。
这次试探只是个小测试,没过多久,他们又决定再来一次。第三次试探发生在复辟后的第三个月。
张作霖这次决定公开与对手较量,不再遮遮掩掩。他意识到,无论自己表现得多么忠心,付出多少金钱,都无法赢得对方的完全信任。因此,他选择不再徒劳无功,转而采取更为实际的策略,表面上维持关系,实际上则是为了自保。
当时南方局势混乱,各地军阀各自为政。袁世凯打算调动东北军前往湖南参战,并许诺张作霖:“只要你能办成这事,将来封侯拜相不在话下。”
张作霖并未直接给出明确答复,而是迂回地表达了顾虑。他指出27师目前装备水平有限,以这样的条件去前线作战,恐怕难以对抗叛军。稍作停顿后,他补充道:一旦武器装备到位,部队将立即启程南下。
袁世凯作为政坛老手,一眼就识破了张作霖的借口。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个经验丰富的政治操盘手,竟然会被张作霖这样的地方军阀给糊弄过去。这让他感到十分意外,毕竟他向来以善于应对各种政治局面而闻名。这次被张作霖摆了一道,对他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打击。
袁世凯出于全局考虑,向张作霖提供了资金和军事物资。然而,当张作霖返回奉天后,他收到这些支援后立即发了一封电报,声称东三省的局势动荡不安,他必须留在当地无法离开。
第三次交锋不仅毫无收获,反而损失惨重。不过,袁世凯此时根本顾不上找张作霖的麻烦。由于他复辟帝制的举动,全国各地抗议声浪此起彼伏,几乎所有人都与他划清界限,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境地。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长期积郁病逝,他与张作霖之间的纠葛也随之终结。在袁世凯离世后的十余年间,奉系势力不断扩张,最终在直奉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通过直奉战争走上权力巅峰,被日本人炸死后毁誉参半】
袁世凯掌权期间,身边有五名得力干将,被称为“五虎上将”。这五人分别是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曹锟和张勋。他们在袁世凯的统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协助他处理政务和军事事务。这五位将领各有所长,共同构成了袁世凯的核心团队。
袁世凯逝世后,其麾下将领各自独立,北洋军阀体系迅速瓦解。这些将领大多出身于直隶地区,因此被统称为直系军阀。随后,吴佩孚也加入这一阵营,成为其中重要一员。
1922年,吴佩孚与张作霖展开激烈对抗。面对吴佩孚的强大攻势,张作霖的奉军陷入困境,最终被迫撤离山海关。在外国势力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停战协议。随后,吴佩孚施压迫使徐世昌辞职,黎元洪接任总统职位,标志着第一次直奉战争落下帷幕。
1924年9月4日,张作霖对卢永祥发出的号召作出了回应,率领部队从山海关出发,迅速推进至热河地区。
这场战役以奉系军队的全面胜利收场,直系军阀遭受重创,元气大伤。正是在这场关键战役中,张学良崭露头角,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少帅"的称号,正式确立了其作为东北接班人的地位。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军阀格局,也奠定了张学良在东北军中的核心地位。
张作霖投身第二次直奉战争,主要动机在于觊觎大元帅的头衔。然而,这一职位在当时已名存实亡,各路军阀对其权威并不买账。
这场战役让张作霖成功掌控了整个东北地区。他以原本的27师和28师为骨干,逐步建立起实力雄厚的奉系军事集团。在皇姑屯事件爆发前,他手下的东北军兵力已突破30万大关,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力量。
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张学良向其父张作霖提出建议,认为应当停止与南方军阀的军事对抗。他指出,日本方面正期待我方继续推进战事,若我方实力不足以应对,必将陷入困境。张学良强调,持续交战不仅消耗自身力量,还可能给外部势力可乘之机,最终损害自身利益。他主张采取更为审慎的策略,避免陷入被动局面。
张作霖怒气冲冲地拍着桌子对儿子喊道:我手底下有30万东北军,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这段对话表明,张作霖对东北地区的日本驻军保持着一定的戒备心理,然而这种防范意识并未得到彻底落实。
1928年6月4日早上5点半左右,张作霖乘坐的火车到达皇姑屯车站时突然发生爆炸。当时担任黑龙江督军的吴俊生当场丧生,张作霖也受了重伤,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但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最终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张作霖去世后,外界对他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内心反感日本,但出于现实利益考虑,多次与日本方面进行合作。在整合东三省的过程中,他甚至还获得了日本的支持。
从1911年起,张作霖在短短十年内迅速崛起,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与日本达成了利益交换。作为条件,他把东北的铁路控制权交给了日本。这种互利关系加速了他在东北地区的权力扩张。
在皇姑屯事件前夕,张作霖与日本方面初步达成了《满蒙新五路协议》。根据这份协议,日本得以修建五条关键铁路,这些铁路成为了日军在东北地区运输军需物资的主要通道。
在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已经在中国东北地区构建了完善的铁路网络。这些铁路线路主要经过抚顺、本溪、鞍山和丹东等城市,这些地区都拥有丰富的矿产和森林资源。通过这种布局,日本有效控制了东北地区的重要资源产地,为其后续的军事行动和经济掠夺提供了便利条件。
袁世凯和张作霖本质上都是极度自私的人,从个人利益出发,他们的行为无可厚非,但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看,却大错特错。这种双重性导致后人至今对他们的评价依然存在争议。
张作霖这个人,你怎么看?他的经历和行事风格,有没有让你觉得特别的地方?他在东北的崛起过程,以及后来成为北洋军阀中的重要人物,这些历史事件中,他的决策和手段,是否让你有新的认识?关于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表现,以及最终的下场,你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