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系2.3权重75/34 M42坦克歼击车,上期
意系75/34 M42坦克歼击车,是与75/32 M41坦克歼击车相互独立的不同时期的竞争者,但同样都是为了增强意大利反坦克作战能力的产物。战斗权重为2.3,在更新1.85“超音速”中引入。
1940年左右,意大利开始正式立项研发75/34 M42坦克歼击车。设计团队以M15/42中型坦克底盘为基础,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和设计,包括对战斗室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布局,以保证火炮的射击稳定性和操作空间。
在完成初步设计后,制造了多辆样车进行各种测试,也相应地根据测试结果对车辆的悬挂系统、传动系统、火炮的射击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反复的调整和优化,最终在1942年基本完成了研发工作,开始进入量产准备阶段。意大利的菲亚特等公司参与了量产工作,建立了专门的生产线,结果是75/34 M42系列产量为280辆,其中本型号为190辆。
1942年,75/34 M42开始在意大利军队中服役,主要部署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用于抵御盟军可能的登陆和进攻。在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中,该车凭借其75毫米火炮的火力,对盟军的装甲车辆和步兵部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部分75/34 M42还被派往东线战场,加入了意大利在苏德战场上的部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作战环境和强大的苏军装甲力量。虽然其在性能上与苏军的T-34等坦克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在一些防御作战和小规模冲突中仍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43年意大利投降后,75/34 M42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车辆被德军缴获并继续使用,德军将其用于意大利境内的防御作战以及对抗盟军的行动。而另一部分车辆则被盟军缴获,盟军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评估,一些车辆还被用于训练的用途。
二战结束后,75/34 M42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大部分车辆被拆解或废弃,只有少数车辆被保留下来,作为历史文物和展品收藏在各国的军事博物馆中,供人们了解和研究二战时期意大利的装甲装备发展历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