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英国夫妇在中国做安全测试,这个结果出乎了所有外国人的预料
在伦敦阴雨绵绵的午后,Ben和Reanne这对英国旅行博主夫妇正对着电脑屏幕发愁。
他们刚结束南美洲的旅程,手机被偷、背包遗失的经历像一团乌云笼罩着旅途记忆。
“或许下一站该去中国?”Reanne滑动着社交媒体上关于中国的短视频,突然提议。
评论区充斥着西方网友的刻板印象:“小心小偷!”“那里治安真的好吗?”Ben皱了皱眉,决定用最直接的方式验证——一场“街头安全测试”。
这对走遍30多个国家的夫妇,对“安全”有着近乎偏执的敏感。
在巴西里约,他们因为把相机放在咖啡桌上转身点单,三分钟后设备不翼而飞。
在巴黎地铁站,装着护照的挎包被人用刀片划开,全程毫无察觉。“我们想看看,中国是否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安全。”Ben后来在视频中坦言。
2025年初春,他们降落在长沙黄花机场。第一站并非景点,而是一辆停在五一广场路边的共享单车。
Ben从背包里掏出一个黑色帆布包,塞入矿泉水、茶包、零钱包和一台旧手机,故意将拉链半开,露出里面的物品。
“如果有人想拿,一伸手就能带走。”Reanne边录视频边解释。
包被留在车筐里,两人转身走向马路对面的咖啡馆,每隔十分钟便紧张地张望——这是他们在其他国家测试时的习惯动作。
但这次,情况截然不同。
三小时过去,帆布包纹丝不动。路过的行人或低头看手机,或提着奶茶匆匆走过,甚至有位老人驻足打量单车,最后却掏出手机扫码骑走了车,包依然稳稳地躺在车筐里。
“这太反常了!”Ben对着镜头瞪圆了眼睛。他们在咖啡馆续了第三杯咖啡,索性决定延长测试时间,坐地铁去橘子洲头看毛泽东青年雕像。
地铁站里,夫妇俩又发现新大陆:安检员耐心教他们“喝一口饮料就能带进站”,站台上候车的女孩把手机插在后裤袋,购物袋大咧咧敞着口放在脚边。
“要是在圣保罗,这些东西活不过十分钟。”Reanne感叹。等他们傍晚折返,路灯已亮起暖黄的光,而那个帆布包(连同价值约500元人民币的物品)仍原封不动地待在原地。
“简直像被施了魔法!”Ben举着包原地转圈,逗笑了路过的大爷大妈。
测试并未止步于长沙。在南宁中山路夜市,这对夫妇经历了另一种“危险”。
捧着19元装满切块芒果、火龙果的塑料碗,Ben对着镜头惊呼:“这价格在英国只能买两片苹果!”
他们举着血肠、酸嘢穿梭在人群中,Reanne的斜挎包随着步伐晃荡,拉链早被美食诱惑“遗忘”在敞开状态。
直到回酒店清点物品,才发现包里多了一支护手霜——奶茶店老板娘趁他们手忙脚乱点单时悄悄塞的“小礼物”。
更大胆的测试发生在南宁街头。他们将笔记本电脑放在奶茶店桌面,假装接电话离开半小时;把装有相机镜头的双肩包遗落在公园长椅上……
结果总是一样:物品安然无恙,偶尔还会多出几张写着“记得拿包哦”的便利贴。“中国‘危险’到让我们破产——因为总忍不住买更多东西!”Reanne在视频里笑着调侃。
这些经历并非偶然。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全球旅游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安全与治安”指标位列全球前30%,而中国社科院同年调查中,94.8%的民众对社会治安表示满意。
在Ben夫妇的视频评论区,有南非网友留言:“我在广州丢了钱包,警察带着失主找遍整条街的监控”。
也有美国观众自嘲:“如果在美国做这个测试,可能连单车都会被扛走。”
更耐人寻味的是文化差异。当夫妇俩将测试视频发在外网,竟收到大量质疑:“中国人不敢偷外国人吧?”“肯定是摆拍!”Ben干脆直播全程测试:从放包、逛街到取包,12小时不间断录制。
有杠精追问:“中国付了你多少钱?”他幽默回应:“1万亿英镑,现在我要去月球取款了。”
这场持续两个月的中国行,彻底颠覆了这对夫妇的认知。Reanne开始习惯把手机塞进宽松外套口袋,Ben在地铁里打盹时不再紧抱背包。
他们在视频结尾分享了个细节:某天在长沙街头迷路,一位中学生主动带路两公里,临走时拒绝小费,只说了句“欢迎来中国”。
“真正的安全不是靠铁栏杆和防盗锁,而是每个人心里有条底线。”Ben总结道。如今他们的账号简介里多了一行中文:“这里让我们找回对世界的信任。”
或许正如那条获得20万点赞的评论所说:“中国最‘危险’的,是来了就不想走的温柔。”
本文作者 | 老A责任编辑 | 蓝橙策划 | 蓝橙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