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在自传中坦言:2008年时,便发现美国难以同中国公平竞争

文史达观 7天前 阅读数 43 #历史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塑了世界经济格局,更成为中美力量对比的重要分水岭。

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其回忆录《应许之地》中坦承:

“早在2008年,我就意识到美国难以与中国在经济上进行‘公平竞争’。”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如多米诺骨牌般倒下。

雷曼兄弟破产、股市暴跌、失业率飙升,美国经济陷入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正因如此,后来更是将奥巴马卷入了巨大的旋涡,使其失去了连任的机会。在奥巴马的著作中,他在剖析美国问题时,悲观而震撼地写道:

“当雷曼兄弟的尸体还在华尔街冒烟时,我就意识到,美国正在输掉这场经济马拉松。”

中国开启“崛起模式”

1978年,邓公在南海边画下“经济特区”之圈,开启了中国经济腾飞之路。

四十年间,中国以惊人速度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

经济改革上,中国上演“农村包围城市”的变革。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生死契约”催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十年翻番,释放1.5亿劳动力,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特区突围战”中,深圳从3万人口小渔村变身千万级城市,创造出“深圳速度”,华为、腾讯等巨头崛起。

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出口额十年增长5倍,2010年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科技领域,中国实现“弯道超车”。

2008年专利申请量超美国,高铁技术从引进到自主创新,CRH380A型列车时速达380公里。

阿里巴巴“双十一”单日交易额从2009年的5200万飙升至2024年的6830亿。

那种“全产业链通吃”的能力,让美国战略界惊叹。

2008年次贷危机中,中美表现差异显著。

为挽救经济,美国选择量化宽松,疯狂印钞,却导致制造业空心化加剧、贫富差距扩大、金融泡沫膨胀。

美国一边指责中国“操纵汇率”,一边依赖中国购买国债,2008年中国持有美债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

2000 - 2008年,美国金融业占GDP比重飙升,制造业占比下跌。

华尔街的“金融创新”制造次贷危机,让全球中产阶级财富蒸发,通用汽车破产,底特律沦为“鬼城”。

政治上,美国也陷入困境。小布什的“反恐战争”耗资巨大,制造难民,国债飙升。

奥巴马医改法案在国会扯皮三年后被废除,2021年国会山骚乱让美式民主沦为笑柄,美国陷入“政治极端化”。

科技领域,硅谷巨头沉迷垄断,苹果将生产线转移至中国。

英特尔芯片研发落后,美国STEM领域毕业生数量被中国超越,人工智能专利数占比低于中国,华为5G基站数量领先。

最后美国只能以“国家安全”为由搞技术封锁,甚至打压“美版抖音”。

反观中国,面对金融危机,政府迅速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投向基建、科技和民生领域。

2009年,中国GDP增速逆势达9.2%,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引擎。

奥巴马在自传中无奈承认,中国的高效决策和制造业韧性,让美国显得笨拙分裂。

那场危机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中美两国根本差异:美国沉迷金融游戏,两党扯皮不断;中国深耕实体经济,政策一以贯之。

由此,奥巴马甚至感叹没早对中国下狠手,也侧面反映出中国发展成就让美国感到压力。

奥巴马的“应对之策”

奥巴马政府认识到美国难以与中国公平竞争后,采取了经济、地缘政治、对华战略等多方面措施试图挽回颓势。

但大多未达预期,反而加速了中国的自主发展。

经济领域,当时奥巴马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推出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吸引制造业回流。

同时,试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将中方排除在亚太贸易体系外,以遏制东大在全球化中的利益获取,重塑国际经济秩序。

可最终,制造业回流效果有限,TPP因国内反对未通过,然而东大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获得了空间。

科技竞争上,美国加强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防范和打压,限制对华高技术出口。

同时加强审查中方企业在美投资,可以说当时奥巴马的态度为后来技术封锁埋下伏笔。

但正是因为对东大的封锁,使得我国在 5G、人工智能等领域快速进步,加速了自主创新。

地缘政治层面,奥巴马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涵盖军事、外交和经济多个维度。

美国一方面加强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和盟友合作,甚至介入南海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和援助,试图围剿“东大”。

但最终我国以“一带一路”的倡议获得广泛响应,实现了突围和破局。且随着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美国战略成效微乎其微。

奥巴马时期的对华政策经验表明,单边遏制难以阻挡中国的持续发展,反而可能促使中国加快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步伐。

正如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展现的韧性一样,外部压力往往成为中国改革创新的催化剂。

奥巴马在自传中的反思实际上承认了一个美国不愿面对的现实: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试图通过围堵和压制来维持单极霸权越来越难以奏效,合作与竞争并存将成为大国关系的常态。

中美竞争的演进与启示

奥巴马在自传中坦言“美国难以同中国公平竞争”。

其实,那既是对其任内经验的总结,也是前瞻性战略判断。

要知道,从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中美实力对比果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一步步印证了奥巴马的忧虑。

2008年中国GDP仅为美国的31%,2022年已升至75%左右;制造业全球占比从15%增长到近30%,居世界第一。

在5G、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中国进步显著,华为、字节跳动等成为全球行业领导者。

到了2018年,特朗普上台后,为了遏制东大的崛起,开始挑起贸易战、对华“脱钩”等举措,其实正是对奥巴马未竟政策的延续和强化。

拜登政府虽调整单边主义做法,但本质上延续战略竞争主基调,且在技术封锁等方面力度更大。

当前中美关系处于关键十字路口,奥巴马自传反思提供了两种路径:

零和对抗或在竞争中合作。

从更深层次看,奥巴马的坦言揭示了西方中心主义世界观的困境,中国发展证明现代化道路并非只有西方模式。

回望2008年,奥巴马的反思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

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遏制打压不可行也不可持续,承认差异、尊重多元、在竞争中寻求合作才是理性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或为中美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提供新思路。

另外,此前奥巴马“美国难以同中国公平竞争”的认知也需重新诠释,世界已不再接受不公平的霸权秩序。

读者们,关于“奥巴马2008年对中国的认知”,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文史达观

文史达观

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