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群岛上空,攻击2被日本战机尾随,随后一幕让日飞行员破防

空天力量 13小时前 阅读数 56 #军事

中方一支由侦察机、无人机组成的编队飞向西太,日本自卫队第一时间派战机尾随,却被中方随后的举动“吓了一跳”。这支飞行编队有哪些特别之处?又为何会让日方“受到惊吓”?

据日媒报道,近日中方派出1架攻击-2无人机、一架TB001“双尾蝎”无人机以及1架运-9侦察机,先是穿越宫谷海峡进入西太,随后沿琉球群岛北上后返航。日本自卫队又像“狗皮膏药”一样,派出F-15J、F-2战机进行尾随。

【TB-001大型无人机】

中国无人机优势逐渐显露

日方声称,随后发生的一幕远超其预料,中方的攻击-2无人机突然进行机动,让日方尾随的飞行员“受到了惊吓”。

当然这只是日方的一面之词,我们不可尽信,但从日方发布的照片来看,无论是对攻击-2无人机的拍摄,还是对运-9侦察机,图像都十分模糊,就像是“手抖”了一样。

从这次琉球群岛附近的“对峙”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近年来在无人机领域的突破已经非常明显,不仅是单一平台的性能实现了超越,而是整体上有了系统性的能力升级。

首先,以攻击-2、TB001为代表的大型无人机,逐渐开始配合执行传统有人侦察机的高危任务,可将单次行动成本压缩至传统模式的数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例如,面对美日海空力量,无人机集群可执行“风险分摊”策略——即便个别平台被拦截或击落,其对整体任务的影响仍处于可控范围,这种模式使中国在高强度对抗中可保持战略耐心与持久性。

【日方拍摄的运-9侦察机十分模糊】

根据“御用摄影师”日本自卫队的统计,已经在琉球上空以及其他周边空域中,至少发现了包括TB001、攻击-2、无侦-7、彩虹-4等一系列型号,而这显然不能代表我们在该领域的全部实力。

从其命名方式上,也可以看出明显的分工,例如,“无侦”系列强调对海对空侦察,“攻击”系列具备对地/海打击能力,而TB系列则兼具侦察与中继通信功能。这种多样化编组可形成“侦-控-打”闭环,提升战场响应速度。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前文中提到的日方拍出“模糊”照片的情况,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受到了强烈的电子干扰所导致的。

【同为日方拍摄的攻击-2无人机】

日方难以抗衡中国无人机优势,再加上美方也没用

事实上,除了运-9侦察机所具备的电子战能力之外,中国的无人机也在低可探测性设计与自适应电子对抗技术上有不小的进步。

例如,通过动态调整电磁信号特征、多频段通信干扰,可显著降低被美日预警系统锁定的概率,日媒提及的“照片模糊”现象,可能反映出日本自卫队传感器在面对这类目标时的追踪精度不足。

这意味着,在未来无人机可作为有人机的“前哨平台”,在高风险区域执行侦察或诱饵任务。例如,中国运-9、运-8系列侦察机与无人机集群协同时,前者可依托后者提供的战场数据,在更安全距离内完成对海面目标的二次定位与分类,降低有人机组人员的风险。

这对于日本方面对我国军事活动的情报收集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其现有的侦查手段,乃至整个防空系统的核心设计是针对高价值有人机目标,其拦截策略依赖对目标速度、航迹的精准计算。

而中国无人机集群的低成本、多批次特性,使拦截方必须付出与目标价值不对等的代价。

有人可能会好奇,日方得到了美军提供的军事支持后,难道就不能再无人机领域取得同样的成果吗?

事实上,美方就连自家的无人机产能都要被中方卡脖子,哪里还有余力来支援盟友呢?

例如美国拥有MQ-4C等先进无人机,但其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昂(单机造价超2亿美元),显然难以快速应对中国“快速迭代+规模生产”的优势。

更何况美国目前还有一箩筐麻烦要处理,从中东地区到俄乌冲突,难以集中资源针对中国无人机进行针对性防御升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无人机蜂群作战概念图】

中国应对美军无人机,手段越来越成熟

虽然美日应对中国的无人机没有什么太好的手段,我们却在应对美方挑衅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方法。

比如不久前美舰擅闯台海,还派出了一架MQ-4C“海神”高空战略无人机在空中长时间盘旋,与海面上的美舰联合挑衅。

对于这种行为,中方很快就找出了应对办法,出动了多架次的有人、无人战机,对美军无人机进行“包夹式”监视巡航,最终迫使美军离开。

除了这种驱离的手段外,我们针对无人机的“底牌”不要太多,比如通过远程导弹对美军航母与巡洋舰实施“节点打击”,迫使依托于水面舰艇的无人机根本没有靠近的机会。

再比如通过部署大量自杀式无人机,可对美军高价值无人机形成“消耗战”态势。例如,以10架低成本无人机群同时攻击1架MQ-4C,迫使后者因防御分神而暴露位置。

【美军的无人机研发周期长且造价昂贵】

从对于无人机战术的开发应用上,已经可以看出中美的技术路线已经有了较大的区别,美军的“高端装备依赖症”将面临更大财政压力,而中国通过规模化生产与技术迭代,已使高端武器(如无人机)的成本曲线大幅下移,进而削弱美日等国的威慑效果。

尤其是在非战时状态,低成本无人机可常态化执行“风险可控的高强度威慑”,例如持续逼近尾随的对方舰机却避免冲突,这种“常态对抗”将迫使对手长期处于备战状态,消耗资源。

可以说,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变革中,美日的被动性并非源于技术差距,而是制度惯性与资源分配逻辑的结构性矛盾。

未来,当低成本、高密度、强协同的无人作战系统成为主流,传统军事强国的“高端装备威慑”优势将逐步被消解,而中国通过构建“以量换质、以速破局”的能力体系,正重塑现代战争的规则。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空天力量

空天力量

总有些奇怪的防务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