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实现可控输出:清洁能源商业化迈出关键一步

星轨一捕光者 1天前 阅读数 47 #科技

家人们,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个超级重磅的消息!核聚变实现可控输出啦,这可是清洁能源商业化进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啊!说起核聚变,估计好多朋友都觉得既陌生又好奇。其实啊,核聚变这事儿在咱们宇宙里可常见了,太阳发光发热靠的就是它。简单来讲,核聚变就是两个轻原子核凑一块儿,合成一个重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

为啥人类一直心心念念想实现可控核聚变呢?这好处可太多了去了。首先,核聚变的原料那叫一个丰富。咱地球上的海水里,到处都藏着核聚变的 “宝贝”—— 氘,据估算,海水中氘的含量多达 40 万亿吨呢。这么多氘,要是都拿来搞核聚变,释放出的能量,足够咱们人类用上几百亿年,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啊!其次,核聚变干净又环保。它既不会像核裂变那样产生长期且高水平的核辐射,也不会留下核废料,更不会排放温室气体,对环境那可是相当友好。还有啊,核聚变反应特别安全。因为它需要极高的温度才能持续,一旦某个环节出了岔子,温度降下来,反应就会自动 “刹车”,压根不用担心会发生像切尔诺贝利那种可怕的核事故。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在为实现可控核聚变而绞尽脑汁、日夜奋战。就在最近,终于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ITER 组织官网宣布,历经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由 30 多个国家携手共建的 “人造太阳”——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完成了其 “电磁心脏”—— 世界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全部组件建造。这可真是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啊,意味着人类朝着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又迈进了一大步!

ITER 这个大家伙,可是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托卡马克装置,它的任务就是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核聚变过程,探索可控核聚变技术商业化的可能性。它的工作原理也挺有意思的,先把 2 至 3 克氘氚混合气体注入托卡马克环形腔室,接着通上电流,让气体变成等离子体,再用磁体打造一个 “无形的磁笼” 把等离子体牢牢控制住。然后,外部加热系统发力,把等离子体的温度一路提升到 1.5 亿摄氏度。在这么高的温度下,粒子们高速运动,克服电荷斥力,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等全面运行的时候,ITER 预计只需输入 50 兆瓦的加热功率,就能产生 500 兆瓦的聚变功率,实现十倍的能量增益,这将有力地证明聚变作为能源的可行性。

这次建成的脉冲磁体系统,那可是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中的核心,相当于它的 “电磁心脏”。ITER 组织总干事彼得罗・巴拉巴斯基说,在聚变装置,尤其是磁约束聚变里,最重要的部件就是磁体本身。这个磁体系统由中心螺线管和六个环形极向场磁体协同工作。中心螺线管是个超级大圆柱,总高 18 米,直径 4.25 米,磁场强度高达 13 特斯拉,这强度有多夸张呢?相当于地球磁场的 28 万倍,强大到能把一艘航空母舰给举起来,结构强度能承受的力,相当于航天飞机发射推力的两倍。环形极向场磁体则是直径 9 至 25 米的超导磁环,咱中国也参与了制造。等完整组装好,这个脉冲磁体系统的重量将近 3000 吨,是不是特别震撼!

ITER 从 1985 年倡议提出,到 2006 年条约签署,再到后面一步步地建造,这期间凝聚了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心血。数千人在三大洲数百家工厂齐心协力,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拼搏。就拿磁体制造来说,所需的超导线材超过 10 万公里,都是由 6 个国家的 9 家工厂生产的。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还研制了 ITER 磁体馈线系统,这可是 ITER 磁体系统的 “生命线” 呢。作为 ITER 中国工作组重要单位之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了超导体、校正场线圈、磁体馈线、电源、诊断等好多采购包,占了中国承担 ITER 采购包任务的大头。

不过呢,虽说现在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要实现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化,还有不少路要走。ITER 组织总干事也说了,目前关于聚变能源商业化的预测,由于技术路径不同,差异很大。每种方法都得解决基础工程问题,所以商业化的时间还很难精准预测。但不管怎么说,这次的突破给我们带来了满满的希望。一旦核聚变能源实现商业化,那对我们的生活、对整个地球,都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能源枯竭的问题,环境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家人们,让我们一起为科学家们的努力和突破点赞,也期待着核聚变能源商业化那一天能早日到来!记得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祝福大家都能发大财,生活越来越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星轨一捕光者

星轨一捕光者

星轨一捕光者,和朋友们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