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特色产业丨山东平度推动“睫毛新城”数字化转型

中工网 2天前 阅读数 0 #推荐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将330根直径0.06毫米的化纤丝推进对应的卡槽,通过胶带进行固定排列……近日,记者走进青岛千媚儿贸易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多名女工正在进行合毛作业,再经过切毛、卷管等10余道工序,一对对款式各异、灵动逼真的假睫毛便能销往世界各国,成为爱美人士装扮双眸的秘密“神器”。

山东青岛平度市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美妆睫毛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平度市拥有假睫毛经营主体5000余家,加工点2万多个,生产份额占据全国的80%,全球的70%……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如今的平度,美妆睫毛产业年产值达百亿元,能够生产加工3000余种不同款式的睫毛产品,带动就业6万余人。

从手工作坊到睫毛之都

青岛千媚儿贸易有限公司创始人许冬芳是土生土长的平度人,据她介绍,平度市的睫毛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发源地主要集中在大泽山镇和新河镇,那时候大多是小作坊的加工模式。”许冬芳说。

20世纪90年代,平度市的假睫毛产业已经遍布全市各个村镇,沿街商铺、小区车库、村镇民房……随处可见的假睫毛加工点,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培养出大批技术成熟的假睫毛生产企业和工人。由此衍生的包装、机械、胶水加工等行业,有效拉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每15个平度人就有1个从事着与睫毛相关的产业。”青岛美妆在线新经济产业园董事长韩松明说,“这个行业的收入颇为可观,每个月达6000元至1万元,这在平度算是高收入群体。”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有着良好工艺基础的平度假睫毛产业迅速发展,种类由过去的单一款式发展成如今囊括不同工艺、材质、颜色的3000多种,睫毛直径从0.1毫米精细到0.06毫米。

小睫毛里也有大学问

一对假睫毛只有鸿毛般的重量,最细的直径只有0.06毫米,却要经过压毛、切毛、卷管、定型、上托、包装等近二十道工序。因为眼睛皮肤娇嫩,假睫毛材质、工艺细微的差别都会直接影响佩戴舒适感,这对厂家的选材、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睫毛里也有大学问。”许冬芳这样说。

“我们培养一个简单工序的女工需要1个月,复杂工序至少需要3个月。”许冬芳主要经营嫁接睫毛的制作加工,需要将2000根睫毛粘贴到10cm×8cm的卡纸上,对于翘度、高度、整齐度等都有严格的质检标准。

“比如涂胶环节,胶太薄了无法固定睫毛,太厚了摘取过程又容易变形,影响嫁接效果。”许冬芳说,一张卡纸上的每根睫毛必须“横看成岭侧成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要保持一条水平线,睫毛对齐误差不得超过0.5毫米,因此车间质检员练就了一双精准识别误差的“火眼金睛”。

从业10余年,许冬芳见证了平度假睫毛产业从作坊式加工到现代化产业变革的过程。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从业者们也在不断开发环保材质、创新工艺技术,睫毛产品也更加注重环保、舒适、自然。

全链条服务赋能睫毛产业

青岛美妆在线新经济产业园西侧,许冬芳负责的1700平方米的半自动化生产车间即将投入使用。两年前,她还苦于企业新厂区的选址和生产线的升级。这些困扰,随着青岛美妆在线新经济产业园的立项迎刃而解。

近年来,平度不断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助力睫毛产业由代加工基地向产业集聚化、品牌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力求打造集产业、商贸、生活、人才、教育为一体的“睫毛新城”。

2024年,平度打造了集内外联动、上下互济、多方共享于一体的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平台借助数字化技术,为供应商、采购商、原料商、产业配套服务商提供营销展示、智能选品、研发设计等大数据共享服务,推进全产业链资源的集成共享以及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赢。”平度美妆睫毛协会副会长王海波介绍。

今年春节刚过,青岛美妆在线新经济产业园正式投用。“我们联合高等院校创新升级化纤拉丝原材料生产技术,在当地建成了原材料加工工厂,填补了平度睫毛产业上游的空白。”青岛美妆在线新经济产业园运营部部长潘薪宇介绍,为了解决传统作坊式的粗放加工问题,产业园联合高等院校研发智能制造设备和数字化车间,能够覆盖假睫毛40%的生产流程。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中工网

中工网

由中国工会网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