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回应“小米SU7爆燃致三女大学生死亡” 小米汽车事故复盘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发生严重碰撞事故,随后爆燃,导致车内三名年轻女性不幸遇难。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舆论对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电池安全性、应急处理机制等提出诸多质疑。4月1日晚,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通过社交媒体发文回应此事。随后,小米汽车官方也发布长文,针对网络上的各种传闻进行澄清。
出品|网经社
撰写|DeepSeek
【摘要】
一、事故背景:高速碰撞爆燃,三人遇难
二、雷军回应:沉重哀悼,承诺彻查
三、小米官方澄清六大传闻
四、家属发声:澄清谣言与未解的悲痛
五、行业视角:智能驾驶与电池安全的挑战
六、小米汽车事故盘点
七、未来展望:小米汽车的路在何方?
八、结语:安全无小事,行业需共进
一、事故背景:高速碰撞爆燃,三人遇难
根据小米汽车官方披露的信息,事故发生在3月29日晚,地点位于安徽铜陵某高速路段。事发时,该路段因施工修缮,部分车道被路障封闭,车辆需改道至逆向车道行驶。涉事的小米SU7在事故前处于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智能导航辅助驾驶)状态,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但仍未能避免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车辆时速约为97km/h,撞击后车辆起火燃烧,最终导致三人死亡。
事故发生后,舆论迅速发酵。部分网友质疑小米SU7的电池安全性,认为其可能存在自燃风险;也有人批评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未能有效识别障碍物,导致事故发生;更有传言称“事故车辆已被秘密运回北京”,暗示小米试图掩盖真相。面对种种猜测,小米方面在事故发生后第三天(4月1日)正式作出回应。
二、雷军回应:沉重哀悼,承诺彻查
雷军在4月1日晚的发文中表示,事故让他“心情非常沉重”,并对遇难者家属致以深切慰问。他强调,小米不会回避问题,已成立专项小组赶赴现场,并配合警方提交了车辆数据。但由于事故仍在调查中,小米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因此许多问题暂时无法给出确切答案。
雷军的回应体现了以下几点态度:
1. 主动承担责任:尽管事故原因尚未明确,但雷军并未推卸责任,而是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
2. 透明化处理:小米表示已向警方提交车辆数据,并将持续跟进调查进展。
3. 与家属沟通:小米尝试在警方指导下与家属会面,但目前仍在等待安排。
三、小米官方澄清六大传闻
针对网络上的各种猜测,小米官方发布长文,逐一回应了六个关键问题:
1.网上传闻,安徽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为什么不联系家属?
碰撞发生后,我们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到非车主本人在驾驶。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30日,我们的专项小组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我们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3月31日,在警方指导下,我们尝试于4月1日下午与家属会面。截止此次答网友问发出时止,我们仍在等待会面通知。我们将在警方的许可与指导下,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2.网上有说法称,事故车辆已经被拉回北京?
这一说法失实。事故发生后,警方随即介入调查。截止目前,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
3.事故发生时,路况和车速情况是什么样?
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
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4.车辆发生事故后为什么会起火?
事故发生后,当地警方随即抵达现场,全面介入调查事故,目前仍在调查中。
基于目前已知情况,我们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目前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5.事故后,车门是否能打开?
我们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
目前,就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没有准确的结论。
6.事故发生时,AEB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
本次事件中,NOA提示「注意障碍」后已启动减速。约1秒后,驾驶员接管,NOA功能退出了。
小米SU7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8-135km/h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四、家属发声:澄清谣言与未解的悲痛
4月1日中午13点42分,经微博认证的当事人家属发文讲述事情经过。
当晚9时28分,遇难者的母亲发布微博:澄清女儿并非“新手司机”:
驾照于2022年7月取得,曾多次独自驾驶SU7长途行驶;
车辆为男友赠送的毕业礼物,非“借用车”;
事故后车门因变形无法打开,救援记录已提交警方。
五、行业视角:智能驾驶与电池安全的挑战
此次事故不仅关乎小米汽车,更折射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
1. 智能驾驶系统的局限性
小米SU7的NOA系统虽然能识别车辆、行人等标准障碍物,但对施工路障(如锥桶、水泥桩)的识别能力有限。这一问题并非小米独有,目前大多数L2级辅助驾驶系统均无法完全应对复杂路况。此次事故再次提醒行业:**智能驾驶仍需以“人驾为主”,过度依赖辅助系统可能带来风险**。
2. 电池安全与碰撞后的应急措施
电动汽车碰撞后起火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尽管小米否认“自燃”,但高速撞击导致的电池热失控仍是行业难题。如何提升电池包的结构强度、优化BMS(电池管理系统)的应急断电机制,是车企必须攻克的课题。
3. 事故数据透明化
此次小米迅速提交车辆数据,体现了智能化汽车的优势——事故过程可追溯。未来,车企或需建立更完善的数据公开机制,以增强公众信任。
六、小米汽车事故盘点
1.2024年11月14日事故
70余辆小米SU7车主反馈自动泊车功能异常,导致多起剐蹭和碰撞事故。根据多名车主的反馈,短短一天内,有超过70辆SU7因“自动泊车”导致剐蹭和碰撞事故,情况之严重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时,众多车主依赖这一智能泊车系统,却不料在驶入车库时遭遇未及时识别的障碍物,造成车辆严重损伤。
2.2025年1月2日事故
1月2日下午2时许,吉林辽源市龙山区福镇大路附近发生一起车辆相撞事故。网传视频显示,小米SU7整车发生侧翻,前侧轮伴有明火,情况十分危急。事故原因尚未明确,但涉及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可能存在问题。
3.2025年1月6日事故
宁波市鄞州区发生一起小米SU7和电动自行车碰撞事故,引发网友关注。1月7日晚,小米汽车在微博上公开发布初步调查结果。小米汽车表示,事发当时,门店销售正驾驶试驾车带用户体验试乘/试驾,过程中开启了运动+和boost模式,并没有使用弹射模式,也未有超速行为。途中与一闯红灯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在事故中受伤。
4.2025年1月9日事故
江西赣州一网友发布视频爆料称,一辆小米SU7轿车在赣州市章贡区会昌路上发生事故后,左前轮冲上人行横道,随后车辆拖着护栏逆行闯红灯,一路带火花。
七、未来展望:小米汽车的路在何方?
此次事故无疑是对小米汽车的一次重大考验。雷军的快速回应展现了企业的责任感,但后续仍需解决以下问题:
1. 彻查事故原因:需与警方、第三方机构合作,明确责任划分。
2. 优化智能驾驶系统:增强对施工路障的识别能力,或加入更严格的驾驶员接管提醒机制。
3. 加强用户教育:提醒消费者辅助驾驶并非完全自动驾驶,需保持专注。
4. 完善应急服务:建立更高效的救援与家属沟通机制。
八、结语:安全无小事,行业需共进
这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小米SU7交通事故,无疑是一幕令人痛心的悲剧。当我们在追逐智能电动汽车的科技光环时,这起事故犹如一记沉重的警钟,敲醒了整个行业对安全本质的重新思考。从传统汽车巨头到新兴造车势力,在竞相推出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创新功能的同时,更需要将"安全第一"的理念深植于产品研发的每一个环节。智能电动汽车行业要赢得长远发展,必须建立起贯穿研发、测试、量产全流程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技术透明化、责任明确化、迭代持续化的实际行动,才能真正筑牢安全防线,让科技创新与生命安全并行不悖,共同驶向更值得信赖的未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