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油分层的精华液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东晟源带您走进研发室!

东晟源研究院 2天前 阅读数 4 #科技

水油分层的精华液是通过特殊配方设计和工艺生产的,其核心是利用水油不相溶的特性,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稳定或可摇匀使用的状态。以下是具体生产流程和关键要点:

一、配方设计:核心成分与原理

水油分层精华液的配方通常包含 水相成分 和 油相成分,两者因极性不同自然分层。生产时需平衡以下要素:

水相成分

包括水、水溶性活性物(如玻尿酸、维生素 C、氨基酸等)、保湿剂(甘油、丙二醇)、水溶性增稠剂(卡波姆)、pH 调节剂等。

作用:提供保湿、补水及水溶性功效成分。

油相成分

包括植物油(如荷荷巴油、玫瑰果油、角鲨烷)、合成油脂(硅油、酯类)、油溶性活性物(维生素 E、视黄醇)、抗氧化剂(BHT、生育酚)等。

作用:滋养肌肤、锁水、溶解油溶性成分。

稳定性调控成分

无乳化体系:部分产品刻意不添加乳化剂,利用高油含量(如油相占比 50% 以上)或特殊工艺(如微囊包裹)实现分层后摇匀使用的效果(如水油分离卸妆油原理)。

弱乳化体系:添加少量非离子型乳化剂(如 PEG-40 氢化蓖麻油)或天然乳化成分(卵磷脂),使水油在摇匀后形成短暂稳定的乳液,涂抹后快速破乳释放功效成分。

二、生产工艺流程

1. 原料预处理

水相制备:

将水、保湿剂、水溶性活性物加入水相罐,搅拌加热至 50-70℃(根据成分耐热性调整),充分溶解后过滤,调节 pH 值至目标范围(如 4.5-6.5)。

油相制备:

将油脂、油溶性活性物、抗氧化剂加入油相罐,加热至 60-80℃(略高于油脂熔点),搅拌至均匀透明,过滤去除杂质。

2. 混合与乳化(如需)

无乳化工艺:

直接将冷却至室温的水相和油相按比例导入混合罐,低速搅拌均匀后静置,自然分层(通常油相密度小,浮于上层)。

弱乳化工艺:

将油相缓慢倒入水相罐中,同时开启高速剪切搅拌(如均质机,转速 10000-20000rpm),持续 5-10 分钟,形成细小油滴分散在水相中的不稳定体系(静置后仍会分层,但摇匀后乳液更细腻)。

3. 活性物添加与功能优化

热敏性成分(如某些植物提取物、肽类)需在水相和油相冷却至 30-40℃后加入,避免高温破坏活性。

增效技术:

微囊包裹:将油溶性成分包裹在水溶性微囊中,或反之,确保分层时成分不流失,使用时通过摩擦破囊释放。

分层染色:通过食用色素(如油溶性色素溶于油相,水溶性色素溶于水相)形成视觉分层效果,增强产品吸引力。

4. 稳定性测试

离心测试:将样品在 3000-5000rpm 下离心 30 分钟,观察是否出现分层加剧或絮状物,判断体系稳定性。

冷热循环测试:将样品在 - 5℃和 45℃之间循环 3 次,每次保持 24 小时,检测是否出现破乳、变色或异味。

静置观察:室温下静置样品 1-3 个月,记录分层速度、界面清晰度及是否出现沉淀,确保货架期内分层状态可控。

5. 灌装与包装

容器选择:使用玻璃瓶或塑料瓶(需耐油脂腐蚀),搭配滴管或泵头,方便用户摇匀后取用。

防氧化设计:部分产品采用真空瓶或充氮包装,减少油相接触空气氧化的风险(尤其是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

三、关键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分层速度过快

原因:油滴颗粒过大或水油密度差过大。

解决:通过均质机细化油滴粒径(理想粒径 < 10 微米),或添加少量增稠剂(如黄原胶)增加水相黏度,减缓分层速度。

活性成分流失

原因:水溶性成分溶解于油相,或油溶性成分迁移至水相。

解决:确保成分极性匹配(如维生素 C 需完全溶于水相,维生素 E 需完全溶于油相),必要时使用表面活性剂形成屏障(如卵磷脂包裹油滴)。

使用体验不佳

原因:摇匀后乳液粗糙、黏腻或吸收慢。

解决:优化油相组成(选择轻薄油脂如辛酸 / 癸酸甘油三酯),控制乳化剂用量(通常 < 2%),或添加挥发性硅油(如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改善肤感。

四、常见品类与应用场景

护肤精华类:如植村秀琥珀精华油、科颜氏金盏花精华水油,主打 “水油协同养护”,适合干皮或换季修护。

护发精油类:如欧莱雅奇焕精油,水相含保湿因子,油相含滋养油脂,分层设计便于按需混合(湿发用偏水,干发用偏油)。

彩妆类:如某些分层眼影液,水相为颜料溶液,油相为光泽剂,摇匀后呈现珠光效果。

五、总结

水油分层精华液的生产本质是 “利用不相容性创造功能性”,通过精准控制配方比例、工艺参数和稳定性,实现 “分层时视觉独特,使用时功效协同” 的效果。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平衡美学设计与实际功效,同时满足消费者对 “天然无负担” 或 “高活性成分” 的需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东晟源研究院

东晟源研究院

化妆品配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