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数万美军阵亡!美防长碰红线,这一次中美民众罕见站到了一起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美国防长赫格塞思,竟公然赞扬二战日军“英勇”,无视数万美军将士的阵亡。这番言论一出,瞬间引爆舆论海啸!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次连美国民众都怒了,他们竟然和中国网民一起, 联手炮轰自家防长?
赫格塞思到底说了什么, 竟引发如此罕见的“中美同仇敌忾”?
信息来源:《美防长称赞二战日军“勇敢”,被批数典忘祖》,环球网,2025年4月2日。
美防长竟公开赞扬“敌军”?
2025年3月29日,在琉璃岛,这本应是追思逝者、祈愿和平的“战死者悼念仪式”,却因为一个人的发言,瞬间变了味道。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演讲,宛如一颗深水炸弹,炸开了锅。不光美国国内吵翻了天,国际舆论也一片哗然,很多人直呼“难以置信”。
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这次不少美国民众竟然和中国站到了一起,共同声讨这位防长对历史的“改变”。
赫格塞思部长,究竟说了什么,能量这么大,瞬间点燃了各方怒火? 显然,他的话碰到了那根最敏感的历史神经。
细品赫格塞思的演讲,悼念逝者是假,模糊战争性质才是真。他竟然把发动战争的侵略者,和反抗侵略的英雄摆在同一高度,相提并论。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二战期间,被日军伤害过的国家,尤其是中国,情感上根本无法接受。这已经不仅仅是伤害受害者感情的问题了,更是对那些为了反法西斯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美国士兵的莫大侮辱。
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中美关系复杂微妙的时刻, 这种言论怎么听都像是别有用心, 难免让人浮想联翩,平白增添了不必要的误解和猜疑。
面对汹涌而来的质疑和批评,赫格塞思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强硬对抗。
硫磺岛战役
赫格塞思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反思或歉意,反而再次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声, 执意强调自己“站在硫磺岛这片土地上,内心充满敬意”。
“八万名战士曾在此战斗,超过2万人献出了生命。他们用勇气捍卫了自由,我们致敬他们,铭记他们,永不忘记。” 他写道。
信息来源:《“牢记二战日军士兵勇敢精神”?美防长又被喷了》,观察者网,2025年3月30日。
这番言论,进一步激化了美国民众的怒火。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缺乏担任国防部长这一要职所必需的判断力和领导能力。 民众对赫格塞思的信任度,已经降至冰点。
当然,要理解这场争议的根源,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1945年那场发生在硫磺岛的战役。
硫磺岛,作为离东京仅1200公里的火山小岛,在二战末期对美军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跳板,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轰炸日本本土。
为了拿下这块战略要地,美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伤亡近3万人。 日军在指挥官栗林忠道的指挥下,依托岛屿复杂的地形和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展开了异常顽强的抵抗。这种誓死抵抗到底的姿态,令美军感到震惊, 也让他们不寒而栗。
美军战略分析部门由此做出悲观的预判,如果强行攻占日本本土, 可能将导致上百万美军士兵阵亡。 这个数字对于当时的美国而言, 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正是这种严峻的形势判断, 促使美国开始积极寻求其他途径, 以尽快结束战争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美军的伤亡。
美军为何投放原子弹?
在权衡各种方案之后, 美国最终做出了一个极具争议, 但也极具现实考量的决定那就是动用刚刚研制成功的原子弹。
他们选择了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分别投下原子弹, 希望借助原子弹的巨大威力, 迫使日本迅速投降, 从而避免更大规模的地面战, 减少双方的伤亡。
原子弹的巨大杀伤力, 最终彻底摧毁了日本继续抵抗的意志, 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也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
原子弹的投放, 虽然结束了战争, 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进一步的伤亡, 但同时也引发了世人持续至今的强烈争论和深刻反思。
试想, 如果当初没有硫磺岛战役那样的战斗, 美军是否还会选择使用原子弹这种毁灭性的武器?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充满了偶然性与必然性, 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深入探究, 才能从中汲取真正的教训。
回到赫格塞思的争议言论本身,他不仅是对历史的极度不尊重,更可能对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 造成潜在的破坏性影响。
当然, 铭记历史, 绝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而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不再犯下同样的错误。我们要以正确的历史观, 清晰地辨别善恶, 尊重客观史实, 从历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训。
笔者认为
只有正视过去,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 努力寻求对话与合作, 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