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傅雷:曾让婚外情人住进家里,时代和性格将他推上了不归路

细品名人 5天前 阅读数 6 #娱乐

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傅雷与妻子朱梅馥(1965年摄于书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傅雷是蜚声海内外的翻译家,以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法国作家的作品著称。

傅雷的译作主要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幻灭》《邦斯舅舅》等,多篇文章入选中学、大学语文课本。

傅雷翻译的作品语言优美,注重神似,具备中国古典美学里“尚情”“尚意”的特点,深受读者欢迎。

(傅雷)

受家庭的影响,傅雷性格暴躁,极度缺乏安全感,在工作和婚姻中缺乏定力。他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靠翻译作品养家。

傅雷曾婚内出轨,让婚外情人住到了家里,他的妻子朱梅馥以娴熟和从容让对方知难而退。

1966年特殊年代来临,傅雷与朱梅馥双双选择非正常死亡,将悲痛留给了两个儿子……

01

(上海浦东王楼村傅雷旧居)

傅雷原名傅怒安,1908年4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周浦镇一个地主家庭。他是家中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傅雷的父亲傅鹏飞是晚清秀才,母亲李欲振是家庭主妇。

1912年傅雷 4岁时,父亲遭到当地乡绅的诬陷入狱。3个月后傅鹏飞出狱了,与妻子四处申诉,但冤屈没有得到昭雪。

巨大的痛苦和压抑,让傅鹏飞患上了肺痨。李欲振变卖家产,四处带丈夫治病,最终人财两空。

(早年傅雷)

父亲去世时傅雷刚上小学,他的两个弟弟妹妹由于缺乏照顾相继夭亡。热热闹闹的六口之家,只剩下了傅雷和母亲两个人。

家庭的巨大变故摧毁了李欲振的心理健康,她对儿子傅雷抱有一种病态的期望,希望傅雷长大后出人头地,为家族争面子。

在这种病态、疯狂的心理支配下,李欲振对傅雷异常严苛。有一次,傅雷考试成绩下降了,母亲崩溃了,将傅雷扔进水塘里,然后自己跳水塘自杀。幸亏邻居及时施救,才避免悲剧的发生。

(傅雷的母亲李欲振)

傅雷在家里做作业,李欲振守在旁边,儿子一东张西望,她拿起藤条就抽。这种残忍的母爱,让小时候的傅雷整天处于惊恐、高压状态中,他的心理有些扭曲,极度缺乏安全感。

小学时傅雷两次逃学,后被学校开除。上中学时,傅雷与老师发生口角,被迫辍学。

儿子的叛逆伤透了李欲振的心,她哭着跪在儿子面前:你不好好读书,我就死给你看。直到傅雷答应在家里好好复习功课,李欲振才放过他。

1924年,傅雷辍学后考入上海的大同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期间,傅雷就在《北新周刊》《小说世界》发表《梦中》《回忆的一幕》两篇小说。

(傅雷的母校上海持志大学)

1926年,傅雷考入上海私立的持志大学。该校没有理科,开设的全是文科课程。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持志大学陷入动荡,傅雷打算去法国留学。

寡母李欲振为培养儿子,将家里的田产变卖,还向娘家借了一笔钱,送儿子去法国留学。

1927年12月30日,傅雷辞别寡母,乘坐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赶赴巴黎。

(青年傅雷)

当时傅雷19岁,李欲振只有他这一个儿子,格外担心他的婚事。

留学之前,由母亲李欲振做主,傅雷与远房表妹朱梅馥定亲了。朱梅馥1913年2月20日出生于上海,比傅雷小5岁。朱梅馥的父亲朱鸿是清末秀才,以教书为生。

傅雷从小就认识朱梅馥,两人青梅竹马,感情深厚。傅雷出国时,朱梅馥告诉他:无论你留学多久,我都等你回来。

02

傅雷到达巴黎后,在郑振铎的介绍下,进入法国的贝蒂埃学校补习法语,后考入巴黎大学文学院。

(巴黎大学)

当时画家刘海粟夫妇也在巴黎,傅雷与他们成了朋友。在刘海粟的介绍下,傅雷经常参观画展,拓宽了自己的艺术视野。

1928年,傅雷参观画展时,与一个名叫玛德林的法国女孩相识相爱。法国女孩浪漫多情,玛德林与傅雷相爱时,还接受其他男孩的追求。

这是傅雷无法接受的,他拿起手枪要自杀,玛德林吓得脸色惨白,赶紧跑去向刘海粟求救。

刘海粟火速赶了过去,夺下了傅雷手里的手枪,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经历这一切,玛德林觉得傅雷的性格太极端、太偏执了,有一种病态的疯狂。从此她彻底离开了傅雷,不再与他相见。

1931年9月,傅雷与刘海粟夫妇一起乘“香楠沙号”轮船回国。

到达上海后,刘海粟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傅雷也进入该校任教。傅雷教授西方美术史、法语两门课程,还兼任学校办公室主任。

(傅雷结婚照)

1932年,傅雷与表妹朱梅馥在上海结婚了。婚后第二年,夫妻俩生下了一个儿子,但不到半岁就夭亡了。

1934年3月10日,傅雷夫妇又在上海生下了儿子傅聪。1937年4月15日,他们又生下了儿子傅敏。

傅雷成了两个儿子的爸爸,养家的负担很重。然而他性格不好,在工作中没有定力,经常辞职。

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时,傅雷与同事关系处理不好,多次吵架。他性格孤傲、暴躁,一件小事就大发雷霆,也不懂得人情世故。

傅雷曾经供职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摄于上世纪30年代)

因此傅雷在单位处处受排挤,这都是小时候的家庭变故和母亲病态的管教,给傅雷带来的创伤。

傅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职一年,很不受同事的欢迎,他便辞职了,进入法国驻上海的哈瓦斯通讯社当翻译。

工作不久,傅雷就与同事吵架,只工作半年就离开了。

当时找份工作并不容易,傅雷无奈之下又去找刘海粟校长。刘海粟看在一同留法的份上,再次接纳了他,让傅雷在学校教法语。

(傅雷与朱梅馥)

1933年9月,傅雷的母亲李欲振在江苏老家病逝,朱梅馥与丈夫一起赶回老家处理后事。

一个星期后,傅雷返回学校。因为他耽误了一个星期的课程,同事替他代课,发了几句牢骚,傅雷就与对方吵架,再次辞职。

03

那时朱梅馥已经怀孕了,没有出去工作,家里的经济负担不轻。傅雷与妻子商量:我不打算出去找工作了,准备在家里翻译作品挣钱养家。

朱梅馥身上有着传统女性的美德:体贴、隐忍、贤惠,将丈夫当做家里的天,无论傅雷做什么决定,她一律尊重。

(朱梅馥与半岁的儿子傅聪)

傅雷翻译完法国名著《夏洛外传》后,四处联系出版社,却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傅雷只得自费出版,所有的费用都是他借来的。

为了压缩开支,朱梅馥节衣缩食,一度靠变卖陪嫁补贴家用。

1934年儿子傅聪降生,家里的开支更大了。傅雷为了养家,没日没夜地翻译作品。

傅雷早在法国留学时,就开始翻译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贝多芬传》,还准备翻译的他《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

儿子傅聪降生后,傅雷给罗曼·罗兰写了一封信,将自己翻译的苦闷,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在信里告诉了罗曼·罗兰,希望得到这位文学大师的指导。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

不久罗曼·罗兰给傅雷回信了,还给他寄来了一张照片,傅雷将这封信和照片送给了上海商务印书馆。

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傅雷翻译的《米开朗基罗传》《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3本译作都出版了,傅雷得到了一笔可观的酬劳,家庭经济有了极大的改善。

随后,傅雷开始翻译罗曼·罗兰的名作《约翰·克里斯朵夫》,这部作品共有4册,120万字。

傅雷夜以继日地在家里翻译,经常忙到凌晨才睡。朱梅馥没有出去工作,给丈夫当工作助理,她为丈夫查资料,帮他誊写译作,进行校对。

傅雷在龙门石窟的照片(摄于1936年)

1936年,傅雷在家里翻译作品累了,应邀去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考察。

期间,他认识了一个姓黄的农村老人,对方有个女儿名叫段某云。段某云在洛阳的春光院(这是个半艺半妓的场所)里学唱戏。

这位农村老人托傅雷给段某云捎话,让她给家里寄点钱。

不久,傅雷在洛阳找到了段某云。她只有19岁,模样、体态都很出色。两人在旅馆里说了一夜话,段某云将衣服脱光了,想与傅雷发生关系。

(傅雷)

傅雷只是欣赏她美丽的身体,想到妻子又怀上了宝宝,便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分别时,傅雷为段某云写了一首诗。

1937年,朱梅馥即将生下儿子傅敏,还挺着大肚子为丈夫誊写稿件到凌晨。

04

两个儿子降生后,傅雷在婚姻中依然没有定力。1939年,他爱上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一个女同事的妹妹。她比傅雷小10岁,模样和气质胜过朱梅馥。

傅雷瞒着妻子,带着这个女孩去了云南,并打算离婚与她结婚。对方问傅雷:要是你妻子不愿意离婚怎么办?傅雷说:那我就走绝路,与你一起去死。

(傅雷)

傅雷带这个女孩在云南待了半个月,两人有了身体接触。

回到上海后,傅雷向朱梅馥提出离婚。朱梅馥为了两个年幼的儿子,不愿意离婚,她对傅雷说:你可以让那个姑娘住到家里来,到时你如果讨厌我,我就和两个儿子搬出去住。

傅雷情商太低了,果真让婚外情人住进了家里。傅雷放下译作,与婚外情人互写情书,同床共寝。

朱梅馥内心非常屈辱,但为了给两个儿子保住一个家,选择了隐忍和宽容。

(傅雷与妻子朱梅馥)

两个多月后,傅雷的良知受到了震动,妻子的善良和包容让他不忍心再伤害她。婚外情人也被朱梅馥的淡定、冷静震慑住了,主动从傅雷家搬走了,从此不再与傅雷来往。

朱梅馥以屈辱的方式捍卫了婚姻,内心有太多的委屈,她哭了。傅雷向妻子承诺:以后我不会再在感情上伤害你了。

此后傅雷说到做到,再没有与任何异性发生婚外情。

1941年,傅雷出版了120万字的译作《约翰·克里斯朵夫》,这部鸿篇巨制奠定了傅雷在我国翻译界的地位。

(傅雷手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傅雷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更加重视家庭和亲情。

此后,傅雷相继推出了《高老头》《贝姨》《邦斯舅舅》等译作,被更多人所熟知。

傅雷的儿子傅聪是钢琴天才,傅雷让他自小学习钢琴。当年母亲对傅雷异常严苛,傅雷又对儿子学琴异常严苛。

傅雷性格暴躁,儿子学琴稍有瑕疵,他又打又骂,傅聪是在父亲的棍棒下成才的。

(年轻时的傅聪)

傅雷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给傅聪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在家里学琴时,傅聪诚惶诚恐,心理压力很大。

那时傅聪努力学琴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学成后好早点摆脱父亲。

1955年3月20日,傅聪夺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傅雷感到骄傲自豪,他希望儿子在音乐界有所建树,为家族争光。

05

傅雷不懂人情世故,情商低,1957年他对我国的出版事业写了一篇长达7000多字的批判性发言,伤害了很多人,结果他被打成右派。

(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

傅雷多次遭受批斗,他心理脆弱,萌生了自杀的念头。朱梅馥含泪说:儿子傅敏还在读书,要是你出现什么意外,我和儿子怎么办?

傅雷打消了自杀的念头,闷闷不乐,在家里整天不说一句话。

雪上加霜的是,傅聪是公派赴波兰留学的,可毕业后他却没有回国,而是去英国定居,被定性为叛逃英国。

受儿子牵连,傅雷遭受更严重的冲击。1961年9月30日,傅雷摘去了右派的帽子,但这次打击,让他的心理更加脆弱。

(傅雷)

此后他很少与人交流,很多工作上的同事和朋友也不再来往了。

1966年特殊年代来临,傅雷再次受到冲击。傅雷没有正式单位,完全靠翻译作品养活自己。

由于常年伏案,他的视神经受到很大伤害,双目接近失明。而这时很多作品无法出版了,傅雷的收入越来越少,这让他焦虑失眠。

而动荡的时代,更是将他带上了不归路。1966年8月,很多人来傅雷家抄家,一个女孩扇了傅雷一记耳光,用恶毒的话骂他。此后3天,这些人一直守在傅雷的家里,折磨他和朱梅馥。

(傅雷与妻子朱梅馥)

傅雷的自尊心彻底破碎了,萌生了求死的念头。

1966年9月2日深夜,傅雷与妻子朱梅馥相约双双自杀。他喝下了毒药,先走一步,两个小时后,朱梅馥在家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被火化后,一个叫江小燕的女子冒着危险将他们的骨灰保存下来,后藏到了青浦乡下的公墓里。

傅雷的两个儿子,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得知父母双双自杀身亡,内心的悲痛无以复加。

傅聪(左)和傅敏兄弟俩合影于北京寓所(摄于2005年)

1979年傅雷夫妇平反后,他们的儿子傅聪、傅敏领走了骨灰。

2013年10月27日,傅雷的儿子傅聪、傅敏及其家属,以及相关人员共110余人,将傅雷夫妇的骨灰正式安葬在上海浦东福寿园海港陵园。

墓碑正面刻着《傅雷家书》中的一句名言作为墓志铭: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2020年10月28日,一代钢琴家傅聪不幸在英国病逝,享年86岁。

2023年5月19日,北京市七中特级英语老师傅敏不幸在北京离世,享年86岁。

傅雷的悲剧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他个人因素。童年的创伤,影响了傅雷一辈子。如果他的性格能够坚韧一些,情商高一些,也许命运是另一种结局。

-END-

首发作品,抄袭必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细品名人

细品名人

介绍名人明星台前幕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