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中国销量持续承压:转型阵痛期的挑战与机遇
近日,本田中国发布的销售数据显示,2025年4月终端汽车销量为43,689辆,较去年同期下降40.8%。今年1-4月累计销量201,576辆,同比减少28.2%。这份成绩单折射出这家深耕中国市场三十年的跨国车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回望2020年达到162.7万辆的销量峰值后,本田在华销量已连续五年滑坡:2021年同比下滑4%,2022年降幅扩大至21%,2023年收窄至10%,2024年跌幅再度攀升至31%。这种持续下探的曲线,与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结构性变革形成鲜明对照。
具体车型表现更凸显危机深度:CR-V作为唯一月销过万的车型,12,400辆的成绩较历史高点差距明显;雅阁、皓影等经典车型徘徊在万辆关口下方;新推出的广汽本田P7首月交付432辆,东风本田S7仅62辆的销售数据,反映出新能源转型的阶段性困局。
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的中国市场,本田面临的不仅是产品迭代的考验,更深层的挑战来自体系能力的重构。目前本田在华两家合资公司共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但售价区间横跨15万至31万元,产品定位存在重叠。近期东风本田对S7的定价调整,折射出企业对市场竞争的应对仍显被动。渠道网络方面,传统4S店模式与新能源用户直联需求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值得关注的是,本田在混合动力领域的技术积淀仍具优势。i-MMD系统累计装车量突破50万台,在非限购城市仍保持较高认可度。如何将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电动化时代的竞争壁垒,或将决定转型的最终成效。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百年变局的关键节点。对于跨国车企而言,既要应对新能源转型的技术挑战,又需破解本土化创新的组织难题。本田的案例具有典型意义:其既有全球化技术储备与质量控制体系的优势,也面临决策链条较长、市场响应速度较慢的固有局限。
业内人士指出,2025-2027年将是外资品牌转型的关键窗口期。随着欧盟碳关税政策实施和国内双积分制度加严,企业在燃油车与新能源之间的战略摇摆成本将显著增加。能否在智能电动化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将成为存量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本田中国的转型之路既充满挑战,也蕴含机遇。对于关注汽车行业的观察者而言,这家企业的战略抉择与技术突破,都将为研判跨国车企转型提供重要范本。市场终将检验,深厚的技术积淀与果断的转型决心,究竟能否转化为新时代的市场竞争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