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急越乱!关税战背后,是美国对这两大「权力密码」的患得患失?
中美博弈是一场持续数年的经济较量,这究竟是单纯的利益争夺,还是全球权力格局洗牌的必然结果?当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制造强国迈进,美国为何频繁挥舞关税大棒试图遏制?
这场博弈的本质,远比表面呈现的更为复杂深刻。为何近年来中美贸易战如此突出?美国为何不遗余力地对中国进行围追堵截?


中美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对利益的争夺,而这些利益集中体现在对世界两种关键权力的掌控上——生产权和分配权。理解这两种权力,便能洞悉中美贸易战的核心逻辑。

生产权,指的是对资源、技术以及劳动力组织能力的掌控,它决定了一个国家创造价值的能力。
打个比喻来说,就比如说在做一个蛋糕,你手里有没有做蛋糕用的材料,有了材料之后有没有做好一个蛋糕的手艺,也就是能造出东西的权利,这不仅仅是能生产,还能决定生产什么样子的,怎么生产。如今的中国凭借多年发展,牢牢握住生产权。
从传统服装制造到高端电子产品领域,中国作为全球超级工厂,不仅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还能将产品高质量地输送到世界各地,在全球产业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

分配权,是指在价值创造完成后,决定价值归属与使用的权力。
全球经济总量如同一个固定大小的蛋糕,每个国家都希望分得更大份额,但如果没有分配权,就只能被动接受他国分配。历史上,欧洲列强殖民时期,掠夺海外资源用于工业生产,再将工业品倾销到殖民地,这便是掌控分配权的典型体现。

生产权与分配权紧密相连,掌握生产权的国家往往在分配权上占据优势,而分配权的争夺又会反过来影响生产权布局,二者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收益。
也就是说,谁可以在两种权利上占据优势的地位,谁就可以在全球竞争当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以及发展权,这关系到国家利益的一个最大化。

那么简单了解了这两种权利之后呢,我们再来回顾来分析一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战。
追溯美国的发展历程,20世纪40年代,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生产能力远超其他国家总和,牢牢掌握生产权。此后,美国将纺织、钢铁等产业逐步转移至其他国家。

20世纪40年代美国工业
看似放弃生产权,实际上是在下更大的一盘棋,交出去的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生产链里最核心的高端部分还是紧握在自己的手中的,这样既可以不亲力亲为,也可以掌握全球的资源,如澳大利亚铁矿石、中东石油等。
在掌握生产权的同时,美国也牢牢把控分配权,构建起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秩序,享受着全球经济体系带来的巨大红利。这种状况运行的过程当中,美国逐渐构建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经济秩序,把美元变成了全球贸易的一个主要结算货币。

相比于美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之路比美国晚几年。
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这之后的中国经济开始一路狂奔,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制造业迅速崛起,逐步成为“世界工厂”,生产权不断提升,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发展路径与美国早期崛起颇为相似,都是从提升生产权起步,进而谋求更大发展。所以美国很清楚之后会发生了什么,而近些年中国的快速提升,世界都是看得到的。
近年来,中国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汽车产业从依赖进口发动机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享誉全球;5G通信技术方面,华为5G专利全球占比达40%。芯片领域,中芯国际实现14纳米芯片量产;高铁技术不仅在国内构建庞大网络,还成功出口海外。

这些成就让美国感受到巨大威胁,美国长期占据全球产业链顶端,依赖高附加值产业获取丰厚利润,如今中国在高精尖领域崛起,意味着掌握了新的生产权,美国担心自己的经济地位。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在全球经济分配中的话语权也不断提升。在5G通信、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中国企业占据领先优势,开始在全球市场获得更大份额,这直接触动了美国的分配霸权。生产权与分配权均受到挑战,美国最终坐不住了,开始对中国发展进行阻挠。
在2025年,美国贸然挑起与中国的关税战,妄图通过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尤其是针对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来遏制中国在生产权与分配权上的进一步提升,阻碍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进程。美国此番行径,无非是忌惮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在全球产业链中不断攀升的地位。

中国面对美国无端的关税挑衅,迅速采取了对等反制措施,中国外交部重申:
中方不愿打贸易战,但若有人打到家门口必将奉陪到底。贸易战损人害己无赢家,加征关税加剧全球紧张,唯有对话协商方能破解困局。中国坚持开放合作共赢,以冷静策略应对关税施压,既捍卫利益又推动全球经济繁荣,期待各国携手维护贸易稳定。

这场关税战给美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美国消费者首当其冲,由于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大部分成本最终转嫁到了他们身上,致使美国国内物价普遍上涨。
从日常的家电、服装,到食品杂货,再到医疗用品等,价格全面飙升,民众生活成本大幅增加,消费压力剧增。

关税战+禽流感,美国“鸡蛋荒”严重
消费者信心受挫,密歇根大学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4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4个月下跌,创下2022年6月以来的最低值。美国消费者开始陷入“囤货模式”,对未来经济形势充满担忧。
美国企业也深陷困境。
原材料成本因关税上升,许多依赖中国进口原材料的企业面临成本大幅提高的难题,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同时,供应链中断风险加剧,部分企业生产受到阻碍,竞争力大打折扣。
以美国三大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应用材料公司、泛林集团、科磊公司为例,因为关税问题,这三家公司一年就要损失3.5亿美元,整个行业合计损失预计超过10亿美元。

科磊公司
美国的零售企业也苦不堪言,由于美国销售的日用品、家电、服装和玩具等多由中国企业供应,高关税使得进口受阻,若产品无法顺利进口,零售企业将面临库存短缺甚至货架清空的困境,这对美国零售企业无疑是致命打击。
此外,美国股市也受到波及,市场情绪波动显著,美股总市值半个月蒸发了超过4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美国14%的GDP,投资者纷纷逃离,美国经济信誉遭受重挫。美国银行最新的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显示,有意减持美国股票的全球投资者数量创下自2001年有数据以来最高纪录。

美国玩具公司起诉美国政府

反观中国,在这场关税战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积极的应对策略。部分出口企业虽受到冲击,订单减少、利润下滑,但这也成为中国加快产业升级的契机。
为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众多原本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大力开拓其他海外市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合作机制,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拓展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企业也将部分重心转向国内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消费市场不断壮大,内需潜力巨大,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中国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一些受到关税冲击严重的特殊行业,实施专项救助政策;通过短期的扩消费、扩投资,加大政府对外向型企业的采购力度;积极帮助外向型企业拓展多元化市场,加强区域合作。

过去,美国曾是全球生产中心,如今中国逐渐成长为“世界工厂”,而美国转变为消费大国,这种角色转变所带来的矛盾在关税战中进一步凸显。中国始终致力于提升生产权与分配权,通过自身不断发展,在全球经济中获取更大份额,推动世界经济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而美国为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不愿看到中国崛起动摇其在生产权和分配权上的主导地位,故而不择手段地对中国进行打压遏制。这场关税战不仅是两国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缩影。

未来,中国凭借自身的创新能力、庞大的市场以及完善的产业体系,有望在竞争中持续突破;而美国如何应对这场关税战带来的国内经济困境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削弱,仍充满不确定性。
这场关税战的最终走向,极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秩序重构的关键转折点。
文本来源:知有论online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