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毛主席机密谈话内容被服务员外泄后,他大发雷霆

烟雨南水云间 4天前 阅读数 0 #历史

【前言】

1961年的时候,毛主席坐着专门的火车去广东做调查。可没想到,半路上有个列车员,居然把他一路上说的话全都给录了下来。

毛泽东得知这事后火冒三丈,后来一查,才发现那录音竟是身边负责机要的秘书让人弄的。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有人会对毛泽东的谈话进行录音,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论”?实际上,对毛泽东的谈话进行录音,并非出于任何恶意或秘密的目的。相反,这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资料,以便后人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和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言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保密的需要,这种录音方式被采用,以确保重要信息的完整记录和长期保存。具体来说,这些录音带记录了毛泽东在各种重要场合的讲话、报告和指示,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与地方领导的重要会谈等。这些录音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是研究毛泽东思想、政策制定过程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重要依据。因此,所谓的“阴谋论”完全是无稽之谈。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一历史事件,认识到录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避免传播不实言论。

【“窃听”事件】

一个钟头前,毛主席正跟列车长呆在办公室里,俩人聊着火车建设这些重要的事儿呢。

快到站那会儿,毛泽东和列车长悄悄话终于说完了。

列车长跟毛泽东简单问候了下,然后就出门去车厢里巡查,为火车快到站提前做点准备。

没过多久,他正在进行巡查,这时,一个列车员突然冒了出来,挡住了他的脚步。

列车长正要发火想把人赶走,突然被旁边的列车员猛地拽了一下,他凑近耳边,轻声说:“你刚才在办公室和毛主席说的话,我全听见了。”

听完列车员的话,列车长心里猛地咯噔一下,他一头雾水,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他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直接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我和主席的谈话,你咋知道的?”

列车员瞧着他,一脸得意,就像撞见了啥新鲜事儿,列车长瞅见列车员这表情,心里头那点儿希望立马就灭了半截。

看他一直没开口,列车长就急了,催着问:“你倒是快点说啊,这是啥意思呢?”

列车员还是闷声不响,得意洋洋地领他到了一节关着门的车厢前,然后一把拉开了门。往里一瞧,车厢里头塞满了各种录音器材和监听设备。

列车长一望眼前的场面,心里猛地一惊,有点懵了。这可是主席的专列啊,到底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在这儿搞监听?

他二话不说,立马奔向毛主席那儿,把刚才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毛主席。

结果不言而喻,毛泽东得知消息后火冒三丈,立刻让正在河北做调研的办公室主任杨尚昆火速回来,着手查清楚这件事。

后来,杨尚昆聊起那时候的事儿说:“那天夜里,都深更半夜了才接到通知,我当时心里乱糟糟的,一整晚都没咋睡好。”

听他那么一说,就能明白那时候的事情已经闹得挺大了,并且毛泽东对这事也是相当上心。

第二天,杨尚昆一到机场就直接奔中南海去,他要先跟上面说说工作情况,还顺便问了问火车上那档子“偷听事儿”。之后,他又找来了当时在现场的人,一个个地问了个遍。

最后,杨尚昆弄清楚了,这事儿是毛主席的贴身机要秘书叶子龙干的!

那么,他为啥要这么做呢?

叶子龙做的那些事情,并不是出于什么坏心眼,实际上,他全是为了让工作效率更上一层楼。

跟叶子龙相处久了,他发现毛泽东有个特点,那就是工作时特别不喜欢被人打扰,特别是他说话那会儿,简直是一点都容不得被打断。

每次跟人聊天或者会谈,叶子龙都注意到,毛泽东往往聊着聊着就越说越激动,有啥想法就直接往外说,不加掩饰。

因此,每次都这样,叶子龙和其他记录人员总是抱怨连连,苦不堪言。

他们不敢打扰毛泽东的思考,也不敢要求他重复一遍,因此每次做记录时都搞得一塌糊涂。

叶子龙是毛泽东的机要秘书,他特别明白,毛主席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个决定都非常重要。因此,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把这些都完整地记下来,好好保存着,不敢有丝毫遗漏。

接着,叶子龙脑筋一转,想到了用录音这个主意。

为了这事儿,叶子龙和杨尚昆碰了好几次头商量,之后他们还把方案递给了周恩来。周恩来心里头清楚他们的打算,也觉得提升记录员的工作速度挺重要,于是就点头同意了这个法子。

但为了确保机密信息不被外泄,叶子龙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带着机要室的团队,搞出了一套超严的规矩。

他们对能录音的会谈都定下了清楚的规矩,还特地安排了人来管那些录音的东西。

而且,叶子龙给每个记录员都上了培训课,还特别要求他们签了个保密的纸儿。这么一来,用录音来记录的办法,毛泽东也点头答应了,还批了字,这办法就算是正式上手用了。

之后,毛泽东每次出去开会或者有重要的聊天时,叶子龙都会把聊天的内容录下来,然后整理成文字保存起来。

到了1959年,那种老办法就变了。

那时候,毛泽东在大会开始前特地跟记录员打了招呼,说不用记会议内容了。但会议开到一半,他还是发现记录员在那录音呢。

毛泽东立马质问:“这是咋回事?谁批准弄的这录音?弄这个到底想干啥?”叶子龙一听,赶紧示意记录员把录音给关了。

打那以后,只要毛泽东出门,叶子龙就不再录他的谈话了。

因此,当火车上发生了“偷听”这事儿,毛泽东才会火冒三丈。毕竟,在领导专用的火车上弄上录音那玩意儿,可是违背了规矩的。

结果是这样的:因为这事儿,不少人挨了组织的重罚,叶子龙也不例外,他被党内给了个“严重警告”的处分。

说起来,叶子龙这次犯的错,按常理调离毛泽东身边也不为过。但毛泽东事后却啥也没提,还是让他继续当自己的秘书。

真让人心里直犯嘀咕,叶子龙当初到底是怎么赢得毛泽东赏识的呢?

【湖南“赵子龙”】

叶子龙1916年来到这个世界,他是毛主席身边非常重要的助手之一,可以说是五大秘书里的一个。而且,他还是待在毛主席身边时间最长的秘书。

叶子龙在毛泽东身边做了整整27年的秘书工作,他们之间的感情特别深。毛泽东曾这样说过,他们俩是那种“互相了解得透透的”好朋友。

叶子龙,本名叶良和,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的一个穷困农民家里。

他十岁那年,北伐的队伍开进了湖南。小叶子龙被那股浓浓的革命气息深深吸引,二话不说,就下定了决心要投身其中,参与革命斗争。

真可惜,那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没坚持多久,就被反动军阀给镇压下去了。包括叶子龙在内的许多孩子,都遭到了无情的追杀。

没过多久,毛泽东在井冈山上搞起了革命,就像一把小火苗,渐渐烧旺起来。

叶子龙很快就被这支队伍的坚定信念给深深打动了,他拉上几个好朋友,在几位共产党员的引领下,一块儿跑到株洲去加入了红军。

叶子龙顺利进了红军,被安排到红六军的一个机枪连做起了小战士。没多久,这个新来的小伙子就赶上了一场打得特别棒的仗。

红军碰到国民党头一回发动的大“围堵”,压根儿没怕,灵巧地来了场反“围堵”战斗,轻轻松松就把敌人给打回去了,还顺手逮住了国民党18师的领头张辉瓒。

这场仗打赢后,让所有红军战士心里都踏实了不少,就连年纪轻轻的叶子龙也对和平充满了期待,感觉胜利已经近在咫尺了。

1932年的时候,组织上瞧见了叶子龙特别拼,就打算让他去学学认字和读书。等课程一结束,叶子龙就直接被提拔成了红一军机要科的科长。

这天,叶子龙手里多了一封电报,他像以前那样,打算把电报转交给毛泽东的得力助手黄友凤。但黄友凤碰巧赶上急事,得马上出门,于是他就跟叶子龙说,要不你直接给毛泽东送去吧。

叶子龙一听,立马愣在了那儿,心里头一是害怕领袖脾气不好,二是见到领袖心里头太激动,根本没法平静下来。

黄友凤瞅着叶子龙那副模样,笑着安慰说:“别担心,毛主席性格挺随和的,你直接大胆去就好。但记得啊,到了门口得喊一声‘报告’。”

接着,叶子龙心里七上八下地走到毛泽东屋子的门口,扯着嗓子喊了一声“到”,等毛泽东应了一声,他便推门进去,把电报递了过去。

毛泽东瞅着他,笑眯眯地说:“小家伙,你这嗓子可真够响亮的,你叫啥名儿啊?”

叶子龙跟毛泽东说了自己的名字,毛泽东一听他的说话腔调,就觉得特别耳熟,便问:“听你的口音,应该是湖南老乡吧?”

叶子龙迅速回应:“主席,我老家是浏阳的。”

毛泽东一听,立马乐呵呵地说:

咱俩原来还是同乡呢,真不错,又多了一个爱折腾的同乡小伙伴。

叶子龙一跨出屋门,身子就松懈下来,背后的汗水早把衣服湿透了。

他真没料到,那位在外雷厉风行的领头人,私下里竟然如此平易近人,这让他从心底里更加佩服了。

打那以后,只要毛泽东发电报,叶子龙就会亲自跑腿送过去。时间一长,毛泽东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越来越有好感,干脆就让他做了军委主席的秘书。

叶子龙这人,不光是中央军委机要科的科长,还得当军委主席的秘书,他手头的活儿,真的是忙得团团转。

当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那叫一个忙。他得管着主席的日常生活,吃喝拉撒都得操心,还得把主席的每项工作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他在毛泽东身边一待就是27年。

他们俩这快30年的朝夕相处,硬是把原本那种上司和下属的距离,处成了胜似亲人的感情。可话说回来,毛泽东为啥那么器重叶子龙,到后来却又让他走了呢?

【似师似长】

由于打仗的需要,毛泽东老得给根据地搬家,总得四处奔波。这样长时间的忙活,他的身体也慢慢开始有些小问题了。

然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于此。四处奔波对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而食不果腹也同样屡见不鲜。毛泽东有时甚至可能连一顿野菜都难以果腹,更别提那些被视为奢侈品的肉类了。

因此,叶子龙每次干完工作,就会拿起气枪,跑到山林里头打点野货,给毛泽东换换口味,补补身子。

有次,毛主席带着队伍到了一个挺穷的小县城休息,那地方真是啥都没有,穷得叮当响。他们每天就只能靠吃点黑豆来填饱肚子。

刚好在这个时候,美国有个挺有名的记者,叫斯诺,他来到了这儿。毛泽东一见到他,本来就性格开朗的他,立刻就把斯诺请进了屋子里。

毛泽东热情地跟叶子龙说:“子龙啊,去把咱家那上好的茶叶取来,给这位从美国远道而来的朋友尝尝。”

叶子龙回到家中,轻轻拿出那罐存了很久的好茶叶,仔细地泡上,然后端进了房间。

这罐茶叶啊,原本是贺龙在战场上从敌军那儿缴来的宝贝,挺少见的。毛泽东平时都舍不得动它,只有碰到尊贵的客人来访,他才会舍得拿出来,给客人尝尝鲜。

毛泽东和斯诺从早到晚一直聊着天,两人特别合得来,不过他们到底说了些啥,就没人知道了。

聊完天后,叶子龙赶紧派人把斯诺好好送回了家。等他回到原地,瞧见毛泽东正站在月光地里,走来走去,嘴里不停地小声念叨:“美国啊,美国!”

叶子龙在一旁瞧着毛泽东的模样,这么久的相处,他懂得此刻的毛主席心里头就像是千军万马在狂奔似的。

他还没晃过神,毛泽东的声音就响了起来:“子龙,你知道美国在哪个方向吗?”

叶子龙琢磨了一会儿,脸有点红,还是摇了摇头。接着,他听见毛泽东又说:“美国嘛,在地球的另一头呢,他们那边的人,对我们红军也挺好奇。”

过了几天,在斯诺准备离开之前,他特意去找了毛泽东,想要当面道别。到了分别的那一刻,斯诺鼓起勇气,提出想和毛泽东照张相留念。毛泽东一听,立马爽快地答应了。

最终,叶子龙拿起斯诺的照相机,咔嚓一声,给两人留下了合影。而这张珍贵的照片,竟然被斯诺收入了他那本举世闻名的书《红星照耀中国》里头。

其实很多时候,毛泽东跟叶子龙之间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领导和下属那么简单了,更像是师父和徒弟一样。

1948年冬天那会儿,毛主席带着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三场大战,打算好好教训下国民党。这时候,叶子龙的工作也变得特别繁重。

他不仅仅是军委主席的秘书,还是中央军委机要科的负责人。在那段时间,他整天都待在机要室里,没日没夜地忙着工作。

但要说叶子龙从毛主席那儿学到的最厉害的两样,那就是能熬夜和烟瘾大了。不过说到底,他还是嫩了点,终究没能比过毛主席。

有天夜里,毛主席到机要室取电报,一进门就瞧见叶子龙趴在桌子上打呼噜呢。这家伙,连着熬了好几个晚上,实在是撑不住了。

毛泽东也想到了这一点,就没发脾气。他轻轻把对方推醒,然后面带笑容地说:

睡着了吗?但蒋介石那边还亮着灯呢。等咱们全国都解放了,我一定给你放个长假,让你踏踏实实睡上几天几夜,好好放松放松。现在嘛,就先委屈你一下,再坚持坚持吧!

叶子龙一听这话,瞌睡虫立马跑了,赶紧爬起来接着干活了。

叶子龙一声不吭地跟在毛泽东身后,俩人并肩前行。他们一同经历了全国解放的那天,也一块儿迎来了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时刻。

到了1962年4月28日那天,他们俩一块儿过的日子算是彻底翻篇了。

毛泽东有意调整叶子龙的工作安排,让其离开中南海。在叶子龙即将离任之际,毛泽东与他进行了深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期望。

你跟了我快三十年了,确实不容易。都说人生七十古稀来,眼看我就要迈过这道坎了。你也到了该离开我,去找个更适合你的地方的时候了。

最后,毛泽东亲自送别了满怀不舍的叶子龙,并且提议两人合照一张,作为这次见面的纪念。

叶子龙望着跟了自己27年的领导,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舍不得啊。这么长的时间里,他早就把毛泽东当成了亲哥哥一样。

尽管这样,他还是得听从组织的安排。打那以后,叶子龙陆续担任过中国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副市长等职务。

叶子龙,他从年少时就加入了红军,当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后来,他一路成长,最终成为了北京的副市长。这一路走来,他的生活、工作和成长,都深深受到了毛泽东的指导和影响。毛泽东不仅是他的领导,更是他的老师。叶子龙在毛泽东身边,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这些言传身教,让他逐渐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也让他在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可以说,叶子龙的整个人生,都与毛泽东的教育和影响紧密相连。从红军小战士到北京副市长,他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毛泽东的悉心教导。

叶子龙在他的回忆录里这样说:“我给毛主席当了几十年的助手,他教给我的东西,还有对我的栽培,真的是说啥都表达不出来。说实话,要不是毛主席,哪有我叶子龙的今天啊!”

【结语】

在毛泽东的一生里,他亲手带出来的人并不多,叶子龙就是其中的一个。

毛主席花了整整27年来培养这个小红军,他声音洪亮。值得庆幸的是,叶子龙没有白费毛主席的一片苦心,在离开中南海之后,他也能独挑大梁,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干部。

之后,叶子龙动手写了一本回忆集,里面满满都是他对毛泽东的想念,还有毛主席曾经教导他的那些日子。他用文字把对毛主席的怀念都记录了下来,以此来表达心中那份深深的敬意和回忆。

以前的事儿回顾一下

五十五年授衔仪式结束后,陈赓直接跑到西花厅,跟秘书讲:快点,给我和颖超照个相。

邓公曾经栽培过两位潜在的领导者,但为啥最后定了江泽民呢?他晚年时讲明了背后的考量。邓公对这两位候选人都倾注了不少心血,希望他们能扛起未来的大旗。但在长时间的观察和考验后,他最终选择了江泽民。为啥呢?邓公晚年时给出了答案。他说,江泽民具备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信念,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深远的规划。他相信,在江泽民的带领下,国家能够稳步前进,实现更大的繁荣。邓公的这番话,让人们明白了他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江泽民也确实没有辜负邓公的期望,成为了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烟雨南水云间

烟雨南水云间

欢迎关注!